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2.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读了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的《学习点亮人生》一书后,笔者体会到,新闻采访也是有“捷径”可循的.这就是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南振中先生在书中谈了学习爱好的培养、学习时间的支配、学习目的、怎样学习以及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5.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6.
董岩 《新闻实践》2009,(8):30-31
这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作者自己的剖析、说明与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编者的导读.它实际上是一本新闻实务教学用书,既是结合实例的新闻理论研究,同时又是示范性很强的新闻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新闻五要素”(简称“5个W”)的理论对新闻记所产生的专业影响力。近来,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则对书中首次提出的“新闻5个SO”产生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冉庄 《出版视野》2007,(2):32-33
模糊概念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模糊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的,是真理。如模糊数学。有些需要精确的数据、数字、数量,但有些确以“模糊”来替代。像“光芒成丈”、“千手观音”、“满头乌发”、“千钧之力”……。你把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说成“1013只手”,你把某某“满头乌发”说成某某有“1亿零5根头发”。人家肯定说你有毛病或精神有问题了。再说这篇书评评得好。新闻中有很多模糊概念,朱晴方先生在《模糊新闻举隅》中说得很明白。如“百万”、“无数”、“连日”等等。模糊新闻的出现,使新闻更加有了说服力,更加真实可信,你如果把“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新闻中写成“1215676”雄师过大江,反而相反了。所以模糊新闻不光真实可信,而且展示了新闻的内在美,朦胧美。新闻出版业的同行们都去读读《模糊新闻举隅》一书。你将获益匪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说,“有一百个读,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见仁,智见智”.其实,由于受众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到新闻的再创作之中,面对同一新闻作品,同样会有形形色色的解读.了解和把握受众的二次创作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写作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本重点就受众的二次创作现象展开讨论,以期引发业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一书十年前问世,在中国则是新书,2011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刘海龙、连晓东夫妇。该书两位作者科瓦齐、罗森斯蒂尔,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历,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眼光,但在坚持新闻工作基本原则方面,则是坚守派。这些原则是:  相似文献   

12.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13.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刚 《当代传播》2004,(4):86-87
学界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颇多讨论。李金铨教授将新闻专业主义放到了新闻实务和记者素质两个层面上加以考量。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大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一是职业的伦理道德.这种职业的伦理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现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15.
孙广远 《军事记者》2005,(11):30-31
军事新闻姓“军”,它以服务军事工作、服务军人为己任。但军事新闻同样需要面对广大社会读。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化认同的多元化,军事新闻相对降温,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但军事新闻自身也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社会读的视点渐行渐远便是原因之一。军事新闻如何吸引社会读的眼球,扩大其受众面和社会影响,是军事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作结合一次采写实践,谈谈军事新闻如何走近社会读。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初秋,我们策划了“战地式”跟踪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派两名记跟随一个卖猪农民.行程3000多公里,现场采写“卖猪新闻”。这在宜昌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新闻策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大读的空前关注和对新闻活动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经济报道中的“有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称为“家常菜”。现在的一些媒体的经济新闻,多是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肤浅表象的报道。每年的“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这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如同白开水,读不欢迎。其实,只要媒体把读天天吃的“家常菜”做出特色,也能合乎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探讨新闻策划的书,它是由沧州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李建荣所著的《新闻可以这样做》(2007年12月,光明日报出版社)。书中既有新闻策划的丰富实践,又有理论的探索与总结;既有新闻故事的感人述说,更有新闻工作者的爱心与真情。  相似文献   

20.
写作·读书     
《新闻与写作》2006,(12):35-35
本书为即将成为新闻工作的各类学生、新闻爱好学习通讯写作而.对专业新闻记的再提高也有实际指导作用.书中本着“可操作性”的宗旨,即通过示范章的局部分析,教会读遇到相同体时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各类通讯的功能、特点、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在书中都能找到规律性的模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