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日语惯用句是日本民族生活经验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它在深受汉语成语、谚语影响的同时,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中通过日语惯用句与汉语成语、谚语的比较,论述日语惯用句中体现的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对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语以四字为主体,这与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声调规则以及传统的诗文形式密切相关。作为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绝大部分是四言句,对汉语成语的四字格有着重大影响。现把从《诗经》中直接援引的比较通用的成语找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通过俄汉成语性质比较,我们发现,饿汉成语尽管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语言特点,但从语言学角度看,还是大同小异的。就成语的定义而言,俄语成语突出的是语义的凝结性,汉语成语突出的是四字结构。在成语和非成语的划分上,笔者认为:成语是固定词组,但固定词组(或句)却不都是成语。  相似文献   

5.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07,(12):94-95
汉语成语是民族语言词汇宝库中的意蕴丰富、最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成员。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和古汉语信息,是积淀了民族语言历史的活化石。产生于文献和古代民间口语的成语保存了大量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的语言因素,所以研究汉语成语的历史遗存,不仅有助于全面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历史,而且有利于现代人正确使用成语,充分实现成语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运用汉语成语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书写形式有误、语义理解有误、语义搭配不当、句法运用不当、语用范围不妥等。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缺乏对汉语成语语义全面正确的理解;第二,对汉语成语语法功能掌握不够;第三,对汉语成语使用语境了解不多;第四,成语工具书的误导等。  相似文献   

7.
教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它们  相似文献   

8.
<正>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虽然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意义上具有相对的整体性,但是这并不排斥在运用上的灵活性。随着汉语的发展与演  相似文献   

9.
成语与名人     
成语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大多数成语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怪不得老外学汉语最怕的就是成语。其实成语也很有趣。成语也造就了很多名人,有些名人也与成语息息相关,有些人因成语而流传千古。比如孙山(名落孙山)、墨子(墨守成规)、叶公(叶公好龙)。下面就与成语息息相关的一些名人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汉语申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运用汉语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针对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成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重视成语语义教学;第二,应该引进成语结构分析和语法作用考察;第三,应该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第四。应该加强汉语语感的培养;第五,应该编写适用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1.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2.
赵瑞林 《语文知识》2000,(11):30-32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说:“紧缩句简短精练,语气紧凑,口语里经常运用,有些成语,如‘人多口杂’(因果)、‘藕断丝连’(转折)等等,实际也是紧缩句。”成语中的紧缩结构有哪些特点呢?1.有两个意义不同但有关联的主谓结构,或主谓结构的省略成分。如:  相似文献   

13.
成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成语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成语教学应有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需要为其加一点文化的“料”。一、成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是对青少年进行...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是社会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同时,由于字词义的发展变化,人们所具有的形象思维的方式、求异创新的心理,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都导致了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当然,人们在语用中客观实际的需要是成语语义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深入探究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成语语义的用变及其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语在汉语中极富表现力,因而近几年来,在中考乃至高考中受到青睐。出题者往往把一个成语用在句中,让考生判断此成语运用的对错。这种题目难度不是很大,但仍有不少学生由于对成语误用的错因缺少了解,因而失分。那么,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有哪些呢?这里结合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作一点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运用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实施成语教学,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17.
汉语成语是民族语言词汇宝库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成员,是民族群体智慧的结晶。成语用凝练的言辞"锁定"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的文化精神,是积淀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诉求和道德理想的历史活化石。因此研究汉语成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是各自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是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一个民族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在语言中都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与各自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同义成语的数目很多,意义相近或相同的一组成语中的组成类别也别具特色。首先,探究同义成语内部的组成类别,并分析造成同义成语中形式迥异的相关因素。其次,探讨同义成语所共有的句法成分,发现同义成语的句法成分较为丰富,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亦可作独立小句等。再次,从认知角度出发,探究构成同义成语的认知思维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单位,成语的形成是历时的,但成语是共时范围内的一个概念。先秦汉语中存在着的与现代汉语成语同形的一些单位,因为还不具备"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资格,只能看作今天成语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