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时空》2015,(4):19
读者来信一: 我是一名烈士的后代,现家中存有数十件珍贵历史档案,其中有我父亲牺牲前写下的遗书,还有开国大将写给我母亲的书信,这些档案证实了我父亲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对我们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档案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请问:如果我想捐赠给档案部门,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档案部门能否妥善保管好这些档案?以后我和家人如果想再查阅这些档案,将如何查阅?  相似文献   

2.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3.
父亲从事档案工作近四十年.日复一日的整理、誊写、编研把父亲从一名兰台新兵锤炼成一名有权威的老档案,年复一年的修复、熏蒸花白了父亲的乌发,各级组织的荣誉,填满了父亲个人的档案.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雅安市档案馆接收捐赠档案,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父亲留下的珍贵"档案",一张1951年6月父亲回老家探亲的过路条和一份1952年9月的土地证,捐赠给了雅安市档案馆。看着这两件"档案",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时光飞逝,我敬爱的老父亲已离开我们快五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还时时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父亲档案     
这几夜失眠,今晚尤胜,身躺着,眼闭着,脑乱着,父亲的点点滴滴总在脑海里不停地闪烁. 我索性坐起,穿了棉衣轻步走向书房,灯一亮,就扑向桌上那本《干部档案》——那离了我手、眼最多3小时的黄色档案. 这是父亲的档案,是我第二次从县档案馆借来的,今天下班没看完就拿回家了.晚饭后,弃了电视剧结局的诱惑,捧了它就直奔书房,妻几次提醒天冷夜凉、早些上床,我才在午夜钟声混合的不满声中看完最后一页,洗脸洗脚上床,可睡意全无呀.  相似文献   

6.
档案是一座山,从古至今积淀着历史痕迹;档案是一条河,由远及近流淌着往日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记载着世事沧桑。 档案管理是我的工作,我能有幸和档案结缘,也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把上课的备课笔记、出的考题、自编的教材讲义,甚至是手画的解剖图稿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档案夹子里,并标上编号,在封面写上题名;  相似文献   

7.
翻开我的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李伯韩,有过多次合影。但我印象最深刻、最珍重的是这一张,我们父女在省档案馆技术部的一张留影(见本页左上)。1985年的一天,我父亲到省档案局馆检查工作。当时,我是省档案馆技术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事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8.
2007年年初,我在赴京向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征集茅盾档案时,向韦老问起了茅盾印章的相关事情。据我了解,伴随茅盾一生自用的印章约有三四十方,这些印章如能同时随茅盾档案完整地征集进馆,将为后人研究茅盾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韦老说:“父亲的印章前几年我已分别捐赠给了两个纪念馆和有关单位,现在自己只留着父亲最喜欢用、直到辞世前也不离身旁的那一方了,这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9.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0.
我今年78岁,我家祖孙三代与档案结缘,三代人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可谓苍天可鉴,且有许多故事可表。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没进过学堂,但精明能干,在一百多口人的村子里,他制作的篾器,做工最精,品相最好,买家最多,当然卖价也是最高的。父亲尤其对数字反应敏捷,心算速度快得称奇,族人夸他"一口准"。我在六姊妹中排行第五,父亲最崇拜的是先生,他发誓要把我培育成家里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余屹 《中国档案》2005,(9):64-64
成功人士的背后离不开优秀父母的教诲,没想到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父亲。“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父亲,是我所在单位领导。这位领导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从政以来,凡是自己写的文章、信件、稿件都要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凡是看到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好段落都要剪裁下来,做成剪报,而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从事档案工作不久的兰台新人,我可能讲不出睿智深邃的档案学术思想,也道不出"屋外蝉声剌耳,屋内汗水浃背"的档案故事,更谈不上为档案工作坚守一生的奉献与执著。但作为后来者,我想讲讲我对档案事业忠诚、担当的态度,传承档案情,助力中国梦。当初选择档案工作,我却不懂档案。等待入职的日子里,父亲问过我:"档案是什么?"那时我的意识是狭窄  相似文献   

13.
宋玉红 《档案天地》2012,(12):10-10
父亲虽然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定格在我生命的记忆里。为纪念父亲去世三周年时,我精心地把父亲生前的照片,一一整理成一本本专辑照片档案,每当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便使我不由地追  相似文献   

14.
在父亲的日记中,可以查到各本书稿的简要档案。有本新诗集,作者马文珍先生,我父亲在武大相识的,任图书馆管理员。他喜欢作新诗,作了常拿给我父亲看。父亲说好,我也拿来看了,题材行文,果然都别有新趣。如今还记得他在咏水母一首中的两个比喻。乐山大渡河冬日水浅,靠北岸成了  相似文献   

15.
从初次接触装裱到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算来已有30余年,我如花似锦的青春也在似水流年中溜走. 记得30年前的一天,父亲要参加省里举办的书画展览,作品写好后,请杨凤兰老师装裱.杨老师是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夫人,也是当时河南省为数不多的装裱大师,能拜求其装裱也是一幸事.作品装裱好父亲就派我去取,我如约到了杨老师的单位--郑州市群艺官.  相似文献   

16.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17.
初识档案,是1990年。那一年我(末排右二)16岁,中考成绩不错。遵照父母“农家孩子早跳龙门”的意愿,我最终放弃上本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打算,同意上中专。报志愿时,父亲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思量后,为我选择了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管理学校,学习档案管理专业。原因有二:一是公费,自己负担费用少;更主要是专业冷,学得人少,毕业后好分配,极有可能进县城当干部。当时我对“档案”的了解,只是认识这两个字而已。我之所以同意父亲的选择,是因为学校在省城———合肥。后来我得知,同学们当初对档案的了解与我相似,学这门专业,…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出生在峡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祖父和父亲都非常热爱收藏,但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的收藏也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用品.耳濡目染下,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我当过18年的兵,1974年入伍后,当时部队的政治学习让我对毛主席的热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除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我将部队发放的微薄津贴开始全部用于收藏毛主席像章、著作等红色档案.改革开放后,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支撑收藏,我辞职下海办了从事高速公路护栏修建工作的企业,基本上是护栏修到哪里,我的红色档案收藏工作就做到哪里.为了搞红色档案收藏,我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我的收藏热情都出自于内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伟人的热爱与崇敬,还有对为新中国成立奉献终身的革命前辈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大厅,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婆婆,眼含热泪、双手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放,连声说道:"谢谢!谢谢!"这位激动的婆婆姓马,因为不久前为查其父亲的档案,向省档案馆咨询,昨天接到档案馆的回复电话,告知她查到了其父亲的档案,今天一早便带着家人来到省档案馆查看档案。老人说: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和妹妹哭了一晚上。父亲在我还年幼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记忆中的父  相似文献   

20.
父亲档案     
这几夜失眠,今晚尤胜,身躺着,眼闭着,脑乱着,父亲的点点滴滴总在脑海里不停地闪烁。我索性坐起,穿了棉衣轻步走向书房,灯一亮,就扑向桌上那本《干部档案》——那离了我手、眼最多3小时的黄色档案。这是父亲的档案,是我第二次从县档案馆借来的,今天下班没看完就拿回家了。晚饭后,弃了电视剧结局的诱惑,捧了它就直奔书房,妻几次提醒天冷夜凉、早些上床,我才在午夜钟声混合的不满声中看完最后一页,洗脸洗脚上床,可睡意全无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