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2.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3.
说干     
日前《新闻实践》编辑同志约我为“忘年交”写点什么。我想说一个“干”字,就是如何干新闻工作?这是我40年来的一个重要感受。 安安心心地干 我干新闻工作,并非出于自愿。解放前我在湖北师范学院数学系读书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参加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地下斗争。武汉  相似文献   

4.
顾骧是前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的忘年交,也是周扬提出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三名“智囊”之一,还是周扬事件唯一仍在世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5.
在我认识的忘年交中,极少有显赫大官的,多为布衣一族.而年逾96岁的王殊先生却是一个例外.他属部级京官,官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我与他见面聊天,感觉他就是一个平易亲和的文化老人.2020年9月25日,闻悉他在北京不幸病逝,悲从中来,不禁忆起与他的交往及他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女人当政     
我有一位小朋友,跳了槽,领导是三十几岁少妇,年纪和性别都是他最喜欢的,所谓“熟女”。他大喜——几分钟后变为大悲。熟女领导精细:卫生间的卫生纸用完了,立  相似文献   

7.
<正>朱屺瞻先生是我的老师辈,忘年交。屺老人好,画好,性隋坦荡。我在长乐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屺老的家在巨鹿路,仅一路之隔。他常常拄着拐杖出来散步。有时挎一篮子,篮里放一瓶子,遇到熟人,人家向他问候,他便说:"散散步,顺便打打酱油,买点醋。"我上下班路上经常碰到他。每次遇到,就停下自行车,向先生问好。我比屺老年小近30岁,先生视我如晚辈,既亲和,又时加指点。一次,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来参会的乒乓球教练、运动员徐寅生、  相似文献   

8.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9.
胡文龙 《新闻界》2001,(5):20-21,23
跟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一样,毛泽东也是以办报撰写新闻评论和报刊政论,传播革命真理而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而且,在他的伟大一生中,在从事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同时,一向十分重视运用报刊社论(包括其他重要评论)阐述党的理论、政策、路线和革命思想,以指导革命实践和各项工作。几十年来,他不仅亲自审阅党报和通讯社的社论,而且在百忙之中坚持为党中央领导的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和审阅修改一些最为重要的社论。他一贯认为:“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①在毛泽东长期直接参与和积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11.
闲谈,时有媒体老总发牢骚:上级管得严,整天打招呼,自己挨批写检查,比小学生还苦;有些媒体的记者则埋怨:自己跑的“口”的领导更厉害,送审的稿子,该改的他不该,不该改的地方他全给该了。这里所谓“上级”,“领导”,大家都明白,说的是比媒体级别更高、权势更大的党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四十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十八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四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七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索尔兹伯里何许人?他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国际普利策新闻奖.我是拜读了这位“老外”于76岁高龄(1985年)撰写出版的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续篇的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产生出学习他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的.  相似文献   

14.
牛人 《新闻导刊》2007,(3):F0004-F0004
书画印咸檀 独立树标帜 毛锡雄先生既擅于书法,又长于丹青,还精于篆刻,并且还是一把写文章的好手。所以著名老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专门为他撰写了一首五言诗相赠:“少时擅书名,中年湛金石/霜毫铁笔间,人品见真直/如此忘年交,每憾不多识/相期摄众长,独立树标帜。”  相似文献   

15.
一 1990年底的一天,胡德海大胆地跨进了学校领导办公室。他向领导报告:“建议咱们学校办张校报!”他以军人特有的干练简洁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设想。“谁来办?”领导问。“我!”他望着领导,领导也仔细端详着他。他明白,领导是在问他:“你这个毛头小伙子能行吗?”他默不作声地从身上取下挎包,然后从挎包中掏出一叠烫着金字的获奖荣誉证书。这些,都是他近年来从事  相似文献   

16.
谨呈于读者之前的这本《编辑学理论问题》,是我和王华良合作《编辑学论稿》的增订再版.其中,保留了《论稿》18篇中的17篇,增加的18篇是从1989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挑出来的;总计35篇.易名原因,是有友人告曰“论稿”可能被理解为“教科书”,而我辈尚不敢忝列教科书,并无他意.谭天先生所赐《编辑学论稿·序》,今称“原序”,以示仍旧.付梓前,请宋原放先生赐再版序.我辈区区布衣,  相似文献   

17.
刘心武 《档案天地》2010,(10):61-62
私下里,我有位年轻的朋友搞篆刻.原来。他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忘年交,如今,吴祖光、新凤霞夫妇都已仙去.这位搞篆刻的朋友居然已和我打了17年的交道。眼下.很多文坛人物的私人信息.都通过他传到了我的手里。其中,周汝昌先生也走了这一步。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低10岁。”这是几年前一份在中关村所做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时隔7年,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又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知识分子平均年龄比普通人低10岁”的发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新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这与当年报告的结论截然不同;“知识分子短命论属误传,实际寿命高于普通人”。(据2005年12月14日《新华网》)“知识分子短命论”,原来是个“乌龙球”——当年做调查的也是知识界人士,也真…  相似文献   

19.
何以“不足为外人道”? 新闻界前辈、吴郡乡先贤姚苏凤先生(1905—1974)对我谈起他和夏公(夏衍)的交谊,已经比较晚了,那是在六十年代前期,《中国电影发展史》刚刚出版的时候。我登门造访,他从书桌上拿起这部书,说:“总算买到了。”露出高兴的神情。爱买书本是书生常事,何以如此大喜过望呢?大约是他觉察了我的大惑不解,便说:“我和夏衍在电影公司共过事,还约他在《晨报》副刊《每日电影》上写稿子。后来国民党要抓他,我从潘公展那里得到了消息,通知他避开了。——这是跟你随便聊聊的,不足为外人道。”既然“不足道外人”,我就不便多问,因而连“通知他避开”的时间、地点也不曾问及。这倒不是我谨守“交浅不应言深”之义。事实上,深交固然够不上,但是承蒙不弃,他以忘年交视我,也不算怎样泛泛了。当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类事情,还是谨言为是,免得别人以为自吹自擂。  相似文献   

20.
钟叔河先生是岳麓书社的第一任总编辑,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进入编辑行业不久。在此之前,钟先生已经因为主编了“走向世界丛书”而蜚声海内外。我旁听过加拿大文化参赞、法新社记者和他的访谈,看见过香港电视台在他的办公室拍摄的专题片,脑海里至今仍保存着从北京或从香港来的大学生、研究生专注而崇敬地请教于他的印象……即便置身于二十年后配备手机、笔记本电脑、专车和专用司机、副手及总编辑办公室等等的今天,总编辑都应该是很忙的,可是当时“走向世界丛书”还没有编完,钟先生仍然要为每一种书写一篇“文与其人”的叙论,我看见他一开头总要撕掉好几张纸,然后在三百格的稿纸上一丝不苟地写,并不假人之手誊抄或打印。不仅如此,像如何为丛书撰写边批,如何将古人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外文词句还原,再注释今译,如何做分类索引,无论多么细碎、多么繁难的问题,他都要为编辑人员给出最有效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