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的父亲林白水烈士,生于1874年1月17日,亦即癸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初名獬,后改名万里。字少泉,又字宣樊。一生著文曾用笔名20多个,其中以40岁后著文所用笔名“白水”最为人知。据先父讲,白水二字是将他的字“少泉”中的“泉”字上下分割而得。他以此示志,表示林少泉即便是身首异处,其志向也决不更改。  相似文献   

2.
林白水(1874—192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在25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先后创办10种报刊,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出过贡献。闽南名士少怀壮志林白水原名林獬。这个怪名字,是他父亲——祸建省闽侯县一个清朝官吏家庭的纨袴子弟——给起的。1874年初林白水出生后不久,父亲看见屋前飞檐上蹲着一头独角兽,民间称为“獬”。传说中獬能分别善恶,见恶人与善人相斗,总是冲上去用角顶恶人。父亲心弦一动,就给婴儿取名为“獬”。父亲绝没想到,这个无意之中跳出来的“獬”字,  相似文献   

3.
王鹰 《云南档案》2004,(2):11-12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孙髯翁以180字概括了昆明地理、历史的大观楼长联而闻名于世。孙髯,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约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墓葬于弥勒城西新瓦房村。他少年时参加童试,因考官下令搜检考生,他愤然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便“掉头去,从此不复与考”,对官场的不屑和桀骜的个性,使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孙髯翁生平著作甚富,其诗作尤被推崇。  相似文献   

4.
林白水:以身殉报的报界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白水,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1874年1月17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1926年8月6日。被枪杀于北京天桥,时年52岁。他坚持致力于“改造报业”、“革新社会”的事业,是我国早期与邵飘萍齐名的著名报人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6.
“笑赞”一书里载有这样一则笑话,文章不长,实录如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一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去也.  相似文献   

7.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8.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9.
勤读多为     
东坡云①:“……孙莘老②识文忠公③,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为此少有至者⑦。疵⑧病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⑩曰:“旧说梅圣俞(11)日课(12)一诗.寒暑未尝易(13)也.圣俞诗名满世,盖(14)  相似文献   

10.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11.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12.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3.
詹大悲君字质存,湖北旧黄州府属蕲春县人也。世居距县治东北二百里之何家冲,至君祖父斗峰公以身为继出,而性质直,见恶于诸兄;君父竹亭先生谨饬自好,为邑附生;父子守正不回,不能安居于故宅,逐迁居毛家垄。君生而貌寝,声音发肤异常儿,何家冲人谓君为怪物;以此不甚为家人所喜。祖父独钟爱之,曰:“安知形声异常儿者,成就之不异常儿耶!”君未四岁,夏日傍晚未归;家人四出觅君。祖母获之宅后半里许田垄中,问其所事,曰:“吾欲得一蛇以为戏。”至七岁,祖父命竹亭先生授之读。竹亭先生曰:“此子只合持十二斤锄掘荒地,何用读为!”祖父亲携至塾,竹亭先生乃授以三字经,教“性本善”之性字后,君即指“性相近”“性乃迁”两性字曰:  相似文献   

14.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9,(12):60-60
祢衡,字正平,东汉时人。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因孔融举荐,他先在曹操那里供职,后又到荆州刘表帐下服务。“刘表及荆州士大夫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论,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客观。表大悦,益重之。”  相似文献   

15.
作者王卫平在书末尾表示,他前几年发表过两篇以《围城》为题目的文字,发愿“写一本书”,“后来在某种外在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坐下来赶写”。“赶”,很可能是“赶场”和“赶鸭子上架”之“赶”,一字传神。打眼一望,那人做书的技术特到家到位。十来万字的小书,构造庞然,体系井然:有导言,有结语,有章——曰出身与经历,曰才气与性格,曰散文与小说,曰讽刺与幽默,曰博学与宏识,曰超脱与淡泊,有节——或五或六,或三或四。相其各级“魅力”独具的标题,俨然一“钱钟书评传”。可我往里翻翻,望望然: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围城》讲义的汇编!既然作为“学人”,“钱钟书的独特个性与魅力”怎么老是在《围城》里  相似文献   

16.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7.
华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混色”的书——说它是黄色,又非纯黄色;说它不是黄色,却又有黄色;无以为名,只好名以“混色”——俗话说:“混水摸鱼”,这混字倒也用得恰如其份。且说其书。书名全称《房中术·炼丹秘密·醉八仙》。著者吴侠父,道号长富子,佛名上明下愿;身披佛门袈裟衣,口唱茅山道士调;不知其是僧是道,但见他胡言乱语:他一方面从道教书籍中冠冕堂皇地摘编出一些有关道家炼丹的文、图、歌诀,一方面又暗渡陈仓,混入了正宗道家所痛斥的“採阴补阳”邪说。  相似文献   

18.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编辑部大楼的一个不大的办公室里,他在埋头写作。一页页的稿纸从这里出去,在为数不少的报纸、杂志上变成铅字。作者已有不少的“知名度”了:他叫吴昊。他的文章只是近几年才频见于报刊,于是有人说,在我们的评论、杂文作者中出了一位“新秀”。果如此乎?须知他今年已五十有一了,头发也渐见花白。“昊”字从日从天,似有重见天日之意。其人以此作名,大抵是取意于斯。在他四十五岁那年成为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之前,这位吴昊竟有在塞外无人知晓的农村小杂货店里卖十六年油盐酱醋的经历。这就是他的过去。  相似文献   

20.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