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结合本校科研开发工作提出四种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并指出现代科研成果转化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我国各兵种的重要任务。公安消防部队作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战斗部队,战斗力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近年来,公安部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问题作为铁军建设的核心问题,成为各级研究的重点。文章就目前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生成机制、发展方向及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军队科研机构在发展国家和军队的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在保障部队战斗力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军队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病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与模式,提出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创新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5.
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浅谈科学与技术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通过完善管理机构.提高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等措施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形成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成果采取后续试验,进一步开发、应用,以及大面积的推广,最终形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在我国军队中,逐步开始推行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转化是将先进医学科技成果转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促进我国军队医学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的一类有效途径。这也是落实国家技术转移及响应国家创新战略,是促进方案行动实施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军事科研报告是国防和军队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和重要科技资产,加强科研报告开发利用,对推动军事科研成果向战斗力快速转化、提高军事科研投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梳理了军事科研报告的类型范围,分析了军事科研报告的特点优势,明确了军事科研报告开发利用方向,提出了军事科研报告开发利用的思路、目标、原则和工作框架。[结果/结论]为做好报告开发利用工作,应加强报告精细加工与深度挖掘,构建军事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数据库和军事科技知识单元仓库;应针对各类用户需求,有的放矢对报告内容进行融合集成,提供特色化产品与服务;应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措施,促进报告效能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主渠道.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研成果转化目标导向失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缺乏、科研管理体制不顺等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这一课题中的作用,提出了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文献、信息等专业机构;为准确的科研立项而进行信息调研,开展横向联合,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辅导用户开发信息,做好科研成果报道工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彩云 《情报杂志》2000,19(6):99-100
为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这一课题中的作用,提出了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文献、信息等专业机构;为准确的科研立项而进行信息调研,开展横向联合,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辅导用户开发信息,做好科研成果报道工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而由于军队院校科研的独特性,使得其科研质量管理不能照搬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经验。基于保持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科研质量,结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的具体措施,提出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全国众创空间政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众创空间政策“供给-需求”分析评估模型,并采取政策工具量化分析手段,研究政策工具供给结构的有效性,并以全国6959家众创空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层次回归模型,从价值发现、企业初创、成长创造、财务绩效四个方面对中国众创空间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政策工具供给覆盖面较广,但政府介入力度较强的政策工具偏多,部分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不足,自由放任型、部分参与型、策略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四类政策工具,对价值发现、企业初创、成长创造和财务绩效发挥不同的作用效果,有些政策工具甚至产生抑制作用。文章提出如下建议:应不断优化众创空间政策供给体系,建立政策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完善众创空间政策实施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常瑞娜 《科教文汇》2011,(32):62-6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本文根据以往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的导入类型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开门见山,触及重点;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巧设悬念,精力集中;趣味导入,寓教于乐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庞文  丁云龙 《科研管理》2014,35(11):171-177
基于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是促进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三层次概念模型并综述国外研究成果,发现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商业化政策和大学的创业政策、资源与文化能推动衍生企业创生,大学孵化机构的支持和衍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衍生企业创生及其成功的政策原则,以期对我国的科技创业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众创空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孵化效果相去甚远。本文选取了广州市的众创空间作为调研对象,调研众创空间的创业孵化模式及其效果,比较不同孵化模式的优劣。研究发现,孵化模式优劣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孵化要素的侧重点;二是众创空间对孵化模式的执行力度;三是孵化模式与孵化企业相互适应程度。从优化孵化模式出发,给众创空间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众创空间应结合自身、行业、地区情况设计孵化模式;二是围绕孵化模式建立灵活的孵化机制;三是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深入理解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知识创造进程。可是,由于合作企业在战略规划、利益机制、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合作知识创造的机理非常复杂。在阐明结构化理论和合作知识创造理论一致性的基础上,应用结构二重性原理,从合作博弈、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和合法化结构四个维度对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的结构化演变机理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基于结构化模态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绩效。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作战群在联合作战中的指挥控制特点及对信息组织的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体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作战用户本体和作战领域本体的面向作战单元的个性化服务的信息组织模式,并详述了其中的战场信息资源描述、作战用户建模和作战信息重组三个模块的详细流程、描述语言和具体算法。  相似文献   

18.
消费升级背景下传统电子商务服务体验不佳的弊端日渐显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共识,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实践模式。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视角提出O2O(online to offline)电子商务模式内涵及价值创造过程模型,认为O2O电子商务模式是由内部和外部、微观与宏观等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包括价值主张、资源整合、服务交互和环境适应等基本价值创造过程,以及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网点两类服务交互界面,并讨论模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为相关企业的O2O电子商务转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创新研究群体建设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协同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群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群体创建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创新研究群体运行的驱动机制、支持机制及控制机制。讨论了创新研究群体的先锋式、职能式、资源式和扁平式四种管理模式。并围绕群体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提高群体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Drawing on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Alpha Chemicals, we use four complexity theory constructs – adaptive tension, enabling leadership, enhanced cooperation, and boundary spanning – to explain the continuous knowledge creation dynamics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virtual cycle of knowledge creation results from CoPs oscillating between guided and self-directed modes. In a guided mode, adaptive tension and enabling leadership prevail, resulting in knowledge expansion. In a self-directed mode,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boundary spanning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sulting in knowledge probing. This research uncovers the value of conceptualizing CoPs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with emergent and intentional processes coexisting to create a virtual knowledge creation cycle. Our findings complement the dominant theory on CoPs’ insights by moving beyond the control/autonomy debate and highlighting that knowledge creation dynamics results from a flexible combin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top-down and bottom-up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