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波 《军事记者》2008,(1):15-16
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但绝不是随便转转就可以出新闻的。以此次嫦娥一号报道为例,在西昌,央视架设了几十个机位,采编人员上百人。参与发射现场报道的国内记者超过300人。在这种竞争中,报纸要吸引读者眼球,就要注意在“速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王迈是一位传奇式的记者。徒步考察黄河,单骑万里神州,把国旗插上北极点——从1982年起,王迈进行了三次长距离长时间的流动采访,发表数百万字的新闻报道,新闻实践触及到社会各方面。脚板底下出新闻,王迈树起了中国新闻界一绝,人称——“独行侠”。  相似文献   

4.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5.
贾稳湘 《新闻实践》2012,(11):63-63
《东阳日报》有两篇“脚板新闻”,读来让人难忘——酷热的夏日,记者黄祥、金轶轩不怕艰苦,亲身体验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一人拉黄包车,一人当送水工,他们用脚板采写出的感受是:“双手是疼的、双腿是软的”:请某些人不要再为短暂的“没水喝”而一再催促,送水工一直在路上;请不要再因他们外表“粗糙”而抛出嫌弃的目光,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须知,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是记者用脚板体验苦力活而得出来的。笔者认为,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切实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很有价值!近年来,一些媒体上的新闻不是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得来的,而是靠打打电话、拷拷文件资料、当当二传手等拿来主义的打快拳方式写出来的,这样,记者身子就会变懒,写出来的新闻就不生动。当今,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要求记者关注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说群众能懂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相似文献   

6.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7.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8.
新闻酬勤     
新闻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王者,天道也。俗话说,天道酬勤。新闻亦酬勤。勤在量化新闻是跑出来的,或者说脚板底下出新闻。可对于一个刚出道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走转改"活动的精品力作《"三西"扶贫记》给新闻业界的四个启示:"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故事化;感情充沛,感染力强;语言朴素、鲜活。  相似文献   

10.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话题有些不合时宜,对一些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不再时髦,更不“酷”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谈这么‘土’的话题。”有些新闻工作者会用这样的话来评价这一“话题”。是的,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媒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交流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方便,“秀才不出  相似文献   

11.
发挥地市报特有优势一是发挥好传统优势.因为长期职业养成,加上采编主要对象在基层,地市报新闻采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走基层"传统,一批批地市报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脚板底下出新闻",采写了一大批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吴昊 《传媒》2015,(3):35-37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近30年始终坚持“不泡机关跑基层,不蹲会场走现场”;“望闻问切”写民生,脚板底下出新闻.为此深入边区、山区、库区、灾区,走遍千山万水,到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深入调查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  相似文献   

13.
《采.写.编》2003,(1):38-39
当越来越多的记习惯于请柬、电话邀请和领导分配线索的时候,作不禁想起了罗开富……即便是交通和通讯越来越现代化,“脚板底下出新闻”,仍是一句箴言。  相似文献   

14.
朱林珍 《视听界》2008,(2):99-99
i.潜心捕捉新闻亮点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矿藏”,存在着许多新闻亮点。要想捕捉住这些亮点,记者就必须“吃透两头”,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寻找新闻素材,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相似文献   

15.
刊林漫步     
安岗谈脚板底下新闻的三个含义《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选择一条艰苦的道路,要用脚板走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脚板的真功夫,写脚板底下的新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说话,用党的政策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问题.所谓脚板底下的新闻,有三个含义:一是用第一手材料写出来的;二是用脚板走到群众中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要多写以看  相似文献   

16.
论记者的脚     
《新闻界》1995,(3)
论记者的脚编者人都有一双脚。脚有什么用处呢?可以走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脚的这个走路功能较之其他职业的人,则显得格外的重要。此话怎讲?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先有事实,然后才有报道。那么请问,新闻事实主要...  相似文献   

17.
人常说,“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靠跑出来的,要经常深入基层才能抓到“活鱼”,此话不无道理。但通过写《7天为啥杀不成一头猪》(原载《空军报》1999年8月17日二版头条,8月份优秀作品),我觉得在新闻写作中,也不可忽视“听”的作用。当然,听要会听,要听出门道,悟出思想来。去年6月中旬,我从机关下到连队当排长,成天与战士们摸爬滚打在一起。7月2日开晚饭时,连队给养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告诉连队领导说,咱们连队的猪不能杀了,我一听,觉得奇怪,忙问怎么回事。给养员说,杀猪要报到营里,还要经团里批,一道道关…  相似文献   

18.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19.
我采写的系列报道《夜宿农家探增收》(以下简称《夜宿》),先后获得了2001年度南通市和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这组报道采写和获奖的经过,促使我思考了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平心而论,《夜宿》系列在写作特色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登上省、市好新闻的“大雅之堂”,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扎下去摸实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中央关心、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此事进展到底如何,农民收入究竟怎样?带着问号,怀着关切,我于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赴通州、海安、海门采访。头几天,…  相似文献   

20.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3,(7):107-108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成为新闻战线“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常流水不断线,深入基层接“地气”,脚板底下写“生气”,作品出手冒“热气”。笔者认为,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放在练好学功、苦功、磨功“三功”上,否则走了基层,并不代表抓住了“活鱼”,抓住了“活鱼”,并不代表写出了“生气”,写出了“生气”,并不代表“正能量”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