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2.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摩相矜”。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3.
后代在文学领域内,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诗歌、散文、小说无不以摧璨的光芒照耀千古。唐代文学的成就不但使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为之顶礼膜拜,而且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致肯定。不过,令人迷惑的是,在对有后一代文学的肯定中。史家们对初唐文学却是持否定态度的。游国恩先生等人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称“唐初诗歌”“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①原中科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唐初诗歌“仍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唐初诗风不振”。②还有刘大杰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引清人叶奖《原诗》中语称:“…  相似文献   

4.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唐太宗诗     
有唐近三百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政治上是颇具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英主,在文学上同样是一位勤于创作,勇于开拓的人物。现存诗歌,《全唐诗》著录一卷99首,《全唐诗外编·续补遗》补2首,计101首,另有残句8。他以其创作实绩,不仅抒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对于齐梁陈隋诗风有所纠正,开创了贞观文坛的创作局面,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全唐诗·太宗皇帝小传》评他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矣!” 然而,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权威性的全国高校文学史教材仍沿用上述观点。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6.
才气横溢陈子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三四十年间,诗坛“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他们的诗大多是应诏举和之作,内容多为艳情、咏物一类,一代英主李世民也要做做宫体诗.虽有个别作者,如王绩,能自拔流俗,诗风平易率真,然不能改变“梁陈宫掖之风”.开元前五六十年间,有“四杰”努力使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到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有心矫正六朝诗中浮艳的倾向,但仍不能摆脱这种影响.如王勃的诗尽管不象六朝作品那样浓厚得掩尽本色,但也时常点染词藻,其文,尽管没有六朝作品那样堆垛得密不透风,但也保留着排偶.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初唐诗歌的历史功绩时曾用“洗净”一词予以说明。’““洗净”也就是“净化”。在我们看来,从六朝诗风发展到唐代诗风,这个“净化”的过程是在两个互有关联的层面上展开的:一个层面是语言形式的净化,变浮靡练丽为天然清真;另一层面则是思想内容的净化,逐渐摆脱梁陈宫体诗的淫冶病态的情思,朝着严肃健康、颇具活力的情感天地回归。在这双重净化过程中,儒学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儒学思想在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史上产生过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但就其与唐诗发展关系而言,却有正面的意义,那就是在一定…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思想体系复杂,融"道、墨、儒、纵横、阴阳"于一体,在唐前及唐初诗风绮艳浮靡的背景下对诗歌进行了革新,提出了"风骨"、"兴寄"的诗歌理论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对唐初诗风的变革及其后时期诗歌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继高祖李渊之后登上帝位,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在他的统率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奠定了三百年大唐帝国的基石。因而,在历史上,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被后人称颂。但是在文学史上,李世民却似乎充当着一个不大好的角色。他被说成是初唐大力提倡并积极创作宫体诗的代表,认为轻艳浮靡的宫体诗风正是凭借李世民的帝王权势统治初唐诗坛的,大有将初唐诗风不振的原因归罪于他的倾向。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重谈太宗诗歌,深感有必要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评价唐太宗的诗以及初唐诗风。  相似文献   

10.
王绩是初唐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他的诗歌摆脱了齐梁时期绮靡的宫体诗风,形成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很多人认为他与陶渊明隔了两百多年后遥相呼应,但是他们的诗歌只能说有继承关系,而实质上有太多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别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绩诗简论     
王绩(公元585—644年)是由隋入唐的一位跨朝代的文人。处在旧的东西开始破碎,新的东西尚未完善之特殊时期。因此,他的文学成就既没有达到盛唐水平,也无法与“初唐四杰”相媲美。但是他能在早于“四杰”40余年,以自己的胆识与陈隋宫体诗相对抗,创作了40余首脱尽陈隋靡艳华丽之风的诗歌,也可以说在唐诗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他的诗风对盛唐时期的诗人王维、孟浩然有很大影响。当然,他并非是一位成绩卓著者,故评论研究者历来甚少。本文拟就王绩诗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另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唐元和时期,同时崛起而风格迥异的,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元(稹)白(居易)诗派,一是韩孟诗派。韩愈和孟郊是“韩孟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唐诗坛上都是盛名卓著的诗人。唐人赵玲《因话录》卷三载:“韩文公与孟东野相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相近,工力相敌。他们高举“韩孟诗派”大旗。努力革新诗歌,以各自的创作成就,为扫荡颓弱的大历诗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奇怪的是,自唐以后,有人对韩诗却褒多  相似文献   

15.
刘宋时期诗风大变,被称为“诗运转关”,汤惠休是此期的殿军。他学习吴歌、曹植、楚辞而新变,以“缘情”的文学本质论和“芙蓉出水”的诗学观念,引领诗坛向重视情感、自然平易方向转变。汤惠休完成了诗歌的世俗化历程,是宫体诗的先驱,是齐梁诗歌句式定型的促进者;而作为僧人,他又是释子作艳辞的先驱,是僧俗以诗交友的典范。汤惠休诗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7.
唐初诗坛弥漫着齐梁余风,诗歌内容空虚而贫乏,形式上片面讲究词藻、对偶、声律,风格柔靡不振。陈子昂则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靡之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彻底抛弃了齐梁诗风,建立了“雄奇飘逸”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和所处时代有所不同,构成了李杜在文学史上作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风格上的典型代表。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时代,他的诗是盛唐之音的风范,诗风是浑然天成的,是后人无法模仿的。在语言上,他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的诗奏出了乱世悲歌。杜诗善于将个人感受与老百姓的痛苦融为一体。他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后天的,是可以模仿的。  相似文献   

19.
“初唐四杰”,究竟始于何时?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说:“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说:“唐太宗贞观中年以后至武后当政期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齐名,号称  相似文献   

20.
初唐前期,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沿袭宫体。"初唐四杰"探索新道路,改造宫体诗,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四杰"的作品未能完全摆脱齐、梁浮艳诗风的影响。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大力倡导诗歌革新。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要有风骨。陈子昂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初唐四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