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3.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4.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5.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6):19-23,28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却又开满鲜花的道路,其间,流派林立,诗人辈出。但任何一个诗歌群体都未能长久的独霸诗坛,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群再到后新生代诗群,层出不群的诗学理念,千姿百态的诗人面孔,异彩纷呈的诗歌创作,都未能挽留住渐渐流失的读者,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在何处?  相似文献   

7.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新诗应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一时期,中国新诗从旧体诗中挣脱出来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此后,经历了由粗坯到精致、由稚嫩到成熟、由简单到繁复的漫长过程,不同风格的诗歌多元存在、互相发展。从20年代初。40年代初的敌后诗群、前方诗群,到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出现,新诗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漫长的,质量却是逐步提升的。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唐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诗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渗入模糊数字,使诗显得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诗中模糊数字的渗入为诗的创作繁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想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魏晋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 ,诗歌的发展从未间断 ,贯穿中国文学的始终 ,灌溉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从“不学诗 ,无以言”的孔子时代 ,到唐朝设科举取士 ,官员经由科考出身 ,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 ,甚至挽联、墓志铭以至奏折文书都有诗体或诗句。诗早已深入民间 ,化入生活 ,雅俗共赏。我国现今的语文教育也把诗歌放到很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 ,阅读诗歌 ,体会诗情 ,养成诗性。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 ,它篇幅简短却意蕴丰厚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往往寥寥数笔就让人…  相似文献   

11.
朱永新 《新教师》2019,(11):18-19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这句话,将诗歌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古往今来,中国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在中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文学体裁的范畴,不仅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互相促进滋养着。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微型诗在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4.
模糊数字在唐诗中的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  相似文献   

15.
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回顾与思考,作出粗浅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16.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从《诗经》《楚辞》到汉代辞赋,从魏晋南北朝的古诗民歌到唐诗宋词和元曲,无不惊才绝艳,金声玉振。然而,从2006年9月18日《镇江日报》文化增刊中一篇题为《中国诗界:20年冷暖自知》的文章中,我看到现在称某人为诗人,已成为一种讽刺。中国诗歌界,诗人逃离,踪迹难觅,诗界已集体步入冬天。作者慨叹道:诗歌,你还是那盏不易消失的灯吗?  相似文献   

18.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文小兵  阳慧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2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现代新诗。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熠熠生辉。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民族文化。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离不开对诗歌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鉴赏它是一种艺术享受。从1998年起,诗歌鉴赏成为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诗歌鉴赏由一卷移至二卷,这样,完全意义上的诗歌鉴赏出现了。如何鉴赏,据考纲要求,总的来说是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知妙语,但这些方法目标太大,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快速准确恰当鉴赏一首诗,必须把握好切入点,而且只有寻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快捷掌握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准确鉴赏评价一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