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各民族语言的发展都与本民族人民的实践密切相联系。人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创造、改进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自然,语言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人类思维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共性与个性必然反映到与思维密不可分的语言中来。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背景,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及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性质,以及与之关联的语言的本质问题,在哲学史、语言学史中始终是两个相关的论争中的问题。本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意识观与语言观,以及理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就这个对哲学、语言学以及其它许多涉及语言问题的学科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提出了语言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要点。指出,语言是人的意识的物化的控制系统。语言的功能与构成方式,导源于人与物的实践性关系、联系,以及外部环境中的物与枷的关系、联系。语言存在于控制信息的意识过程中。语言是人脑在人的实践中对信息实现自控制、自组织、自调节的产物。语言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的控制系统,其主导的控制信息的功能是,变外部环境的物质信息,为人脑的观念信息。控制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控制种种不同形式(如图像识别、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等)现实的意识反映过程,等等。从而揭示了语言与意识的共存关系性质。并指出,语言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人脑和信息的复杂的关系、联系。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一种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语言及社会文化现象。语义中的词汇意义在言语交际以及言语幽默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幽默实质上反映了语言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语言之间的相互磨合,即个体。语言与社会语言的相互适应过程,语义表达和理解的矛盾是幽默存在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存在的桥梁,语言棱镜的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语言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一个共同的重要问题。而存在句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汉韩存在句之异同为:汉韩都有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都可以通过存在主体与存在场所在句中位置的不同来表现句子语义的不同;但汉韩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数量、语法格式与语义特点等方面存有差异。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存在动词时主要有两类偏误:漏用和误用。漏用存在动词的原因属于系统性错误,常伴有母语干扰的因素;误用存在动词的原因主要是没掌握好汉语存在动词的结构格式、存在主体有定无定意义差别及其与存在动词的共现关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如交谈中的随声附“和”,少言寡语甚至无言以对,有时又模糊暖昧、闪烁其辞等,这都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与众不同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语言教学形式,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语言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手段;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都为自主的理解留有空间;都是培养学生个性素质的手段;也都与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转述的意义构建及理解,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语言转述过程中,转述人要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存在着说话人的意向性及转述人的新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转述中的认知语境的作用,对英语语料中语言转述实例的分析表明语言转述过程的成功建构与理解是认知主体意向性的扩散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的联系与区别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语言教学形式,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语言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手段;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都为自主的理解留有空间;都是培养学生个性素质的手段;也都与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程度上看,感悟语言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9.
罗雅娟 《考试周刊》2015,(41):24-25
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从传统意义上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即为小语言。语音与语义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小语言的符号化过程。在语言发展中,语音优胜于其他外化手段和更多精神意识相结合,即更多语音与语义结合,并不是所有精神意识都是语义。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都是对语言的理解、训练和运用。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创设观察机会,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敢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以此来培养学…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画写生中,观察、理解、表现是构成其艺术形式的最基本的方法与步骤,三的有机结合产生出作内心建构的精神主体,即美学意识的物化形态。观察体现为整体、全面、统一的观察方法——把握画面大的整体色调.形成一个内心的表象;辨别、思维的观察方法——寻找物体之间大的色调对比,发现其联系;能动的观察方法——能动地借鉴于艺术载体来思考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理解是画家心像的产生过程,既从客观现实性到主观创造性的精神建构,用创造性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来刻画对象,使之由自然客观物象上升为所要表达的精神主体。色彩的表现和个性的表现是画面的重要组合,把握不同的色彩感受,利用色彩的对比作用,采用突出自我的表现手法,寻找独立的艺术语言。观察、理解、表现在油画写生中的正确运用,相互浸溶,最终构成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主体,即呈示给观众的画面情感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按照一种固定了的语言思维方式对话语进行理解,表现出语言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思维定势。听话人受语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从语音的接收、话题的预设到对话语的解译、反应都可能产生偏差,形成误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创造人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该成为认识、运用语言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统一。字、词、句的理解,语言规律的掌握,词语所概括的场景的想象,都应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言语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凡是在运用和交际过程中的都叫语言,即有声的语言信息,而在心理活动中,即思维的过程中的都应称作言语。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全民性交际工具。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感知与理解过程两个方面。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总是边想边说,两个过程是迅速地转换、交替进行的,说出来的话,是前面想过的东西,在说的同时又在想后面要说什么,这就把言语与语言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操作语义通过规定程序设计语言在抽象机器上的执行过程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的含义.本文通过实例,运用操作语义对程序设计语言中的while循环结构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理解while循环的执行步骤和变量的变化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勇 《文教资料》2011,(26):26-27
模糊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某些局限性。语言模糊性主要指语义范畴的边界不确定性,是思维模糊的语言体现。了解语言模糊性的本质具有完善思维、深化认知、提升审美等重大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所有学说,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果,尽情去追溯这种结果。语言起源问题,也是作为一种结果来探讨。在我们看来,语言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机制,一种生成过程,一种与语音联系在一起的语义层级系统的生成过程。这样,就可探讨出语言起源时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