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关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报刊成为中共和各抗日群体对外宣传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为了将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动员起来共同抗日,晋绥边区的报刊以“抗战”为主题,巧妙利用宣传时机,塑造典型形象,通过发表文章、刊登图画、连载小说等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及时传播抗战主张,报道抗战形势,揭露敌人的侵略行径,鼓励民众积极参军参战,并争取大批日伪军投降、反正。晋绥报刊的宣传实践推动了边区的建设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中所体现的坚持中共领导、走群众路线、重视队伍培养等工作经验也为当前的党报党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研究中共早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共产国际与国共关系史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从一个大事件,即五卅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向导》和同时期其他著名报刊进行对比考察,探究《向导》之独特风格与所起到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早期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曾从事过报刊杂志的编辑工作,并且这成为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宣传革命思想的目的,他充分地运用报刊这个舆论宣传工具,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可以说,其早期革命思想的发展大多体现在他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中。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读书刻苦,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并注意研究各种书籍报刊,从中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传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体现,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西藏传统的报刊媒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本文通过梳理西藏报刊媒介发展的整体情况和新媒体发展情况,分析新媒体对西藏传统的报刊媒体形成的冲击和报刊媒体在应对这些冲击时其功能与角色发生的转变。通过梳理这些新媒体冲击和西藏传统报刊功能的转变,以期为研究西藏传媒业如何应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自成立以来,对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经过了从建党初期的民族复活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民族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振兴,最后到新世纪和新时代明确提出的民族复兴的变化。而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共提的比较多的是民族解放,这是中共民族复兴话语的时代表达。《红色中华》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机关报,是记录和传播中共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载体,其言论反映了抗战前期中共对于民族复兴的认识,体现了中共围绕民族解放,对民族复兴的目标、主体、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的思考和积极实践,展现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推进民族国家发展振兴的历史图像。而将《红色中华》与同时代其他报刊的比较,则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前期民族复兴思想的特点及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在西学东渐的春风下,中国近代报刊积极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科技知识。1896年3月《万国公报》公布伦琴发现X射线后,近代报刊及时迅速地竞相追踪报道和传播X射线知识,其中包括X射线的用途、X射线技术的发展和X射线的原理及其危害,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对X射线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至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主要通过中国留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成立,中国留日学生仍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主媒介.中国留日学生主要借助翻译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并运用带有日式色彩的社会主义分析问题进行思想论战.中共成立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为运动,传播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至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主要通过中国留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成立, 中国留日学生仍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主媒介。中国留日学生主要借助翻译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并运用带有日式色彩的社会主义分析问题进行思想论战。中共成立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为运动,传播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10.
留日学生: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主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初至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主要通过中国留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成立,中国留日学生仍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主媒介,中国留日学生主要借助翻译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日本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并运用带有日式色彩的社会主义分析问题进行思想论战,中共成立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为运动,传播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7,(4):83-8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也有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面临挑战,在内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剥夺感等因素的冲击,外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在民族政策中体现多元一体理念,并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  相似文献   

12.
《晋报》是目前公认的山西最早的报刊。由于该报存世量稀少,对于其研究,学术界一直比较滞后。文章以最新发现、收藏的"晋报发刊辞"为基础,从发现《晋报》、创刊日期再论证和深远的历史作用三个方面,全面论证了《晋报》在传播先进,开启民智;创新内容,关注热点;发布告示,奖励分销等各个方面对山西早期报刊发展以及山西现代化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报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载体。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湘赣闽等省边区的知识分子、报刊、学校等传播媒介,勾勒出了苏维埃革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新式媒介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随后在"五四运动"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逐渐延伸到湘赣闽等广大地区。革命传播伴随着中共组织的发展,后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前者的深度渗透。革命知识分子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报刊、学校等新式传播媒介涌进乡村的引入者,而且是传统传播媒介的改造者。中共构建的革命传播网络,在制度化的驱动下,迅速全面激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随着近代报刊进入中国,中国人对近代报刊所具有的舆论传播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近代报刊在中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进而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正> 同马克思、列宁的经历相似,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也是毛泽东早期的职业之一,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毛泽东早期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同他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得益于他的报刊编辑实践的推动。从1919年至1926年短短的8年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创办、主编和编辑过6种报刊,并就报刊编辑工作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介绍毛泽东早期的编辑生涯及其编辑思想,无论是对今天的编辑实践和编辑学研究,还是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众多香港报刊为履行其时代使命,大力宣扬抗战文化,弘扬民族意识,以求统一民众认识,为战胜强敌提供舆论支持.无论是附属于报纸的文艺副刊,还是相对独立的文艺期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尤其是南来作家们身在香港,心念中国,通过文艺创作展现出自身的民族共同体想像,对传播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育新闻要求客观报道体育事实,传播体育精神。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分析了两家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西方媒体对一则中国体育新闻的报道,可以看出,体育新闻报道在貌似客观的背后,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固有的偏见,隐性的传递其对中国体育制度的反对以及宣扬西方体育自由的意识形态。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对于批判性报刊阅读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在清议观念影响下,报刊论政观念也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与西方现代言论观念产生重要区别。中国传统清议相关思想资源被应用于阐述报刊论政问题,以强化办报论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现代报刊论政活动被类比为传统清议行为,在此视野下,报刊论政不再被强调为一种监督政治的现代民主实践,而被描述为契合中国文化语境和政治现实的传播行为。现代报刊言论观念因此被改变了其原质,由此阻滞了国人对现代报刊设施及其运行机理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外国人的报刊尤其是来华传教士的教会报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传播活动发展为传播事业后,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传播的教会报刊作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播教义和西学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晚清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控制或影响。《万国公报》较好地应对了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西方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