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学生学习物理第一次综合应用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可用较多方法,比如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交分解法等.同时解决多个物体的平衡问题时还要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对学生来说综合性较强,难度相对较高.本文就共点力平衡的几种基本方法进行探讨.共点力平衡的一般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受力分析;3.画力的矢量图;4.运用力的合成法或分解法建立方程求解.方法一解三角形法若物体处于三力平衡,则其中两力的合力必与第三力等大、反向.那么,这三个力平移其中两个,必能围成一个矢量三  相似文献   

2.
中学物理中静力学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二是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在《物体的平衡》这一章中,学生难以掌握的是静力学中的极值问题。这里主要讨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极值求法。〔例题〕如图1所示,今以力F阻止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斜面的倾角为!,!大于临界角!s("s=tg!s)。设物体的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的摩擦系数为"s,问阻止物体下滑的力F与斜面成多大角度时,所需的力最小?〔解〕此题可用两种方法来讨论:第一种方法用正交分解法,用求三角函数极值方法来求极值;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物体受力平衡条件,经分析力…  相似文献   

3.
动态分析问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题型,其问题可以涉及到力、电、热、光各部分知识,一直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因此掌握分析这种问题的一般方法,在高考复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力学中的动态问题分析 1.变动中力的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 (1)矢量三角形法 物体在三个不平行的共点力作用下平衡,这三个力必组成一首尾相接的三角形.用这个三角形来分析力的变化和大小关系的方法叫矢量三角形法,它有着比平行四边形更简便的优点,特别在处理变动中的三力问题时能直观的反映出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代表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题,可避免繁琐的三角函数运算,使求解过程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5.
用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巧解物体平衡问题。如果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组成一个闭合的矢量三角形。如果其中某个力的大小、方向发生变化或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平衡就会破坏.如果物体要重新处于平衡状态,则所受各力将发生变化,重新平衡后,这三个力又组成一个闭合矢量三角形.只要对比变化前后各力关  相似文献   

6.
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是静力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在高考中既有运用平衡条件进行判断的选择题,又有运用平衡条件结合其它知识进行求解的计算题,因此平衡问题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物体平衡的问题中考的最多的是三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纵观各类参考书发现对这类问题解法不一,方法有:正交分解法、力的分解法、力的合成法、正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矢量三角形法。有的题用这种方法简单,有  相似文献   

7.
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用矢量三角形法则来等效替代.把代表两个分矢量的有向线段首尾相连,则合矢量就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到第二个矢量的末端.若一个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代表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定构成封闭三角形.  相似文献   

8.
静力学中经常出现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且该类问题的解法较多,如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在本文中,着重讨论利用力的矢量三角形来分析和求解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合力必为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解。但当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并且力的方向不断变化时,若用正交分解法求解时很不方便,此时构建矢量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通过分析三角形的边长变化情况,就可得出对应力的变化情  相似文献   

10.
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合成平衡法当物体受三个力而平衡时,常常根据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来求解,即将三力平衡,化为二力平衡的问题。例1如图1—1所示,斜面倾角为θ,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该斜面上匀速下滑,则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方向。解析如图1—2所示,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2和摩擦力F1。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指的是F2和F1的合力F,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知,F与重力m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mg,方向竖直向上。1.相似三角形法如果作图得到的是普通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力的平衡可知,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时,如果只有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而另外两个力的方向不变,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力的大小变化趋势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有两个力的方向在变化,是否也能用矢量三角形来分析呢?如果抓住问题的特征,找出隐含条件,这类问题也可用矢量三角形求解,请看下面几例.例1 如图1所示,一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图1在其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线的一端拴一小球,另一端经过定滑轮,如果缓慢地将小球从A点拉到B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受到半球对它的支持力N、细线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  相似文献   

12.
<正>若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三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则有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然与第三个力等大而反向,并且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解决平衡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若不涉及定量计算的动态平衡问题,图解法更直观便捷,此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做辅助圆法.具体问题适用于图解法中的哪一类,下面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矢量问题的有效手段,把矢量问题在矢量三角形内进行判断和运算可使解答简捷清晰.本文从三力平衡、相对运动、速度增量和动量定理等四个方面介绍矢量三角形的用法,在研究矢量变化和求极值的过程中展示矢量三角形系图(即一簇矢量三角形)的作法和在计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中有这样一种题型,研究对象受到力系的作用,力系中所有力(或部分力)的大小或方向逐渐发生变化,但每时每刻研究对象均处于平衡状态(合外力为零);当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时,根据矢量合成的三角形定则,代表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将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闭合矢量三角形,所以对这类题目可以用矢量三角形法解答.以下就相关题目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三角形法则是矢量运算中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如图1,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F1和F2的合力,则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BC,对角线0lB即是合力∑F。我们会发现AB平行且相等于OC(F2),也就是说当我们把F2按原来方向平移与F1首尾相接后,作由F1的箭尾到F2的箭头的有向线段(如图2)就是图1中的对角线OB表示F1和F2的合力∑F,这就是力的三角形法则。根据矢量三角形法则可以得出: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对应三个力的大小,夹角确定各力的方向;反之,若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也就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本文仅例举几种常见平衡情形,介绍并说明用三角形法则求解三力平衡问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等于零。对于三个共点力F_1、F_2、F_3作用下的平衡,则F_2和F_3的合力F_1′必与F_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直线上,如图1(a)所示,或改用图1(b),此时三力矢量首尾相接,组成一闭合三角形。  相似文献   

17.
袁振卓 《高中生》2008,(20):38-40
一、力的合成法若物体在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的合成法是解决三力平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物体的平衡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和核心知识之一,也是高考物理常考的题型,一般都在选择题和计算题里考查.物体受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图解法(矢量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法、辅助圆法、正弦定理、拉密定理等.本文对物体受四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解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进而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能力.一、解析法解析法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  相似文献   

19.
谢欢 《中学理科》2003,(8):23-24
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变矢量”问题 .即对几个相关联的矢量相互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解决这类问题的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需要用图解法把几个矢量放到平行四边形中进行分析 .该过程分析较为复杂 ,学生不易掌握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 ,采用“三角形法”处理这类问题 ,效果较好 ,现总结如下 ,供参考 .一、两类问题①几个共点力平衡 ,某个力主动变化引起其他力变化的情况分析 .②速度合成、分解时 ,某个分速度主动变化 ,引起合速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二、处理方法把三个相关联的矢量放在矢量三角形中 ,利用三角…  相似文献   

20.
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列平衡方程求解.由于研究对象和已知条件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有的同一题有多种解法,但其繁简程度不同.1 整体法与隔离法选取研究对象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对于2个或2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一般用整体法求系统的外力,用隔离法求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