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数字图书馆定义以及建立中学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和目标 提出数字图书馆的背景,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网上产生了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如何合理和有效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存储、组织、传播和利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于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相似文献   

2.
数字图书馆:遭遇数字信息长期存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90—1995年间实施了“美国记忆”数字图书馆实验计划。这项实验改变了当代图书馆的生存与服务方式,无限扩延和深化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图书馆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两个阶段后,开始步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阶段。自1996年开始进行探索、研究和试验以来,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中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网络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知识社区主要类型之一进化中的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采用“网络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一词,描述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产生于工业经济,用以概括道路、桥梁等社会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的核心是信息和通信技术及经过培训的人力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基础设施(GII)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成为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含有两个互补层面:一是技术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存储和传播,构成新的研究环境;另一层面是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将不同人群组织在一起,根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兴起了数字图书馆技术。首先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及其概念,然后在与传统图书馆比较之后阐述了它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总结了当前我国图书馆界对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几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在走过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阶段后,已步入网络化数字图书馆阶段。数字图书馆建设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发展,在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建设上都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数字图书馆(Digita Library),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自由跨库查询等特点,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都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使之成为跨越时空限制的网上知识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它的建设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  相似文献   

8.
1 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和存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图书馆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从全球观察,图书馆发展经历了自动化管理阶段(1960—1980年)和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阶段(1980—1990年)之后,过渡到了数字化图书馆阶段(1990年至今)。从1981年开始就有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技术研究,美国1994年开始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项目,1996年IBM首次推出商用数字图书馆软件包,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意义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产物。对数字图书馆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几乎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读者通过网络组织访问外界数字化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图书馆和网络系统连接,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第二,数字图书馆强调了它储存的信息用电磁介质,按二进制编码方法加以存储和管理,是把原先用纸张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书馆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首先在美国和英国建立起来的以局域网络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系统。但是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投入不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尚未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因此应当把如何解决好这些存在的问题作为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  相似文献   

12.
杨志强 《家庭教育》2007,(8X):26-27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是将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建立数字信息资料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读者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取量大,查找速度快,利用方便,是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FW Laneaster)提出。199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意识中的中西儿童学交流对话呈现出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学的创新精神等特点。同时,50年代苏俄儿童学对中国儿童学产生了强势影响。总之,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学的关系,体现出渐进的双向的互动、开放交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闫荣林 《家庭教育》2007,(6X):26-27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建设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有相当数量图书馆实现了全程自动化,通过商业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了一定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9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高速发达的网络技术将图书馆、个人、机构和商业公司连接起来,并对所存储的信息资源提供检索,实现了更大范围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没有“书”,它是把知识信息记录在以光、磁等物理材料构成的知识载体上,靠着电缆、光缆连接着知识存储机构(数据库)与读者。数字图书馆文献整合功能,一是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选择、集聚,二是将其进行加工、整理、存储…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扫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成立60年来,在其指导下的世界扫盲教育经历了激情澎湃的扫盲主义运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经济实用的功能主义扫盲(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末)和理性务实的现实主义扫盲(21世纪初—现在)三个阶段,深刻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扫盲教育理念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全球爆发了长达五年的经济大萧条。时隔七十余年,从2008年开始,经济大萧条再次席卷世界。这两次全球经济大萧条都表现为经济急剧下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等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政府也都采取了干预市场的政策和措施。但与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相比,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传导途径更为复杂、宏观经济政策更为系统、治理危机的国际合作更趋紧密。  相似文献   

19.
(一)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与经验借鉴 自二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至70年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也蓬勃发展.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多方面力量推动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多元文化理解到全球视野与全球公民的形成期,21世纪初至今强调跨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高速发展期.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与走向特点:强调实践层面的国际理解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建立了完整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这些都可为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