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抑制着法律信仰在农村的培育。通过对农民法律信仰缺失深层原因的分析,提出培育农民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旨在诠释培育农民法律信仰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为各少数民族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的精英,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和质量。然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却面临着理工类、文科类大学,学校内部分专业、分科目教学等表层显性困境和民族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冲突,法律信仰教育与传统法律文化不足等深层隐性矛盾。只有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宗旨,把法律信仰教育融入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律信仰教育体制机制,才能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精神基础,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培养国民对法律的信仰。信仰的多元是中国的特点,中国当前面临着信仰危机。树立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使国民参与到法律治理的过程中,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事业需要坚实的法律信仰基础。从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和情感、法律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的实证调查为我们揭示了法律信仰的一些实际情况,这是理论推演难以完成的。法科学生法治意识增强的正面表现昭示了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希望。同时现行法律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法律应"信仰"或是"工具"模糊认识是法律信仰树立的重重障碍。针对这一状况,法学教育应从强化法律知识学习、认清法律实践和法律信仰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8.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的内核,必定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在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背景下,必须从制定良法、树立法律的权威以及培养全社会的公民意识等方面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一种崇尚,它不但是法治的内在动力,也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西方具有悠久的法律信仰传统,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原因,尚未重视法律信仰,所以树立法律信仰应作为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理论对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的限制。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础、现实意义以及法律适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对该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依照法律经济学的合同路径分析可知,公司法信义原则实际上是合同的默示条款,无需借助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就能承担信义原则实现的绝大多数成本,这无疑是增进股东、公司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我国公司法已经明确规定了信义原则,然而支撑我国公司法信义原则得以实现的市场机制,还存在许多不甚完善之处,这严重制约着公司法信义原则的实现。当下之急就是应当积极培育支撑信义原则得以实现的市场土壤,以促使信义原则从纸上的法律条文变成社会生活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诚信将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法律诚信是以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道德诚信必须以相应的法律诚信为保障.诚信是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缺乏诚信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之为良性法治.法治社会既有赖于道德诚信的内在调适,更需要法律诚信的外在规制.  相似文献   

14.
翻译日文法律论著必须遵循"忠实"、"通顺"和使用"法言法语"这三条标准。"忠实"要求准确传达原文内容,是法律翻译的根本和前提。"通顺"是字句要顺、明白、流畅,使译文更加完美。而"法言法语"要求使用法律专业用语,是法律翻译的"点晴"之处。从事法律翻译,除了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较好的日语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原则又称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最初表现为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渐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成为民商事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个高度概况和抽象的概念,在民商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做为一条法律原则,它也同样体现了法的内在理念。在探讨诚实信用原则法理基础之上,得出其对维护市场交易安全、提高民事流转效率、体现公平正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进行诚信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虚假陈述泛滥的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确立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该义务的确立,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要对虚假陈述的认定依据和程序事项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法律明文规定中,在此背景之下,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进行细化规定,将当事人的真实陈述囊括其中,并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在现有法条中为虚假陈述行为的惩罚寻找法律依据,从而建立起现行法内部自洽的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方式行之有效且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足球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尚未成为真正市场化产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完善,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发挥等方面.由此寻找出制约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的因素:产权不清,没有独立的企业法人制度;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社会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法制诚信的建设,法制诚信的建设则应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关系当中。在民事证据收集这一领域中,由于诚信的缺失,已然造成诸多消极后果。因此,该领域的诚信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