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6,(3)
“思维存档”赖笔读──三谈审读的“读”文/叶子,胡武亭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审读笔记对搞好报刊审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审读是一个思维活动极其活跃的过程,有许多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如不记录下来,很可能看了前面...  相似文献   

2.
“朴素与真理毗邻而居。”这是蒙田的一句话,因为有意思,记住了。很多年来,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越来越觉得里面有很深的意味。作为语言的一种美学追求,每个人在阅读中都随时可能和它相遇。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都是语言实践的一种,新闻语言应该向文学学点什么呢?思想是语言的家,语言是思想的一条船喜欢沉思“思想-语言”的人里,我特别关注两位:一个是德国人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的王国维先生。不过,海德格尔玄虚得厉害,说起来有点累。王国维先生把这件事说得简明而清澈:“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  相似文献   

3.
黄龙 《出版参考》2005,(11):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关于巴金的思想发展,历来众说纷纭。尽管人们都知道,他在青年时代曾经信奉过无政府主义,但还是有许多学者认为他最多不过是受了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认为他的思想是属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 现在,我想探讨的是巴金的晚年思想,这就不得不先把他前期的思想稍  相似文献   

5.
江沂 《中国档案》2005,(11):60-61
2005年3月,现代文学馆建馆20周年,在珍品展上展出了一页巴金先生《春梦》的残稿。注解写到:“1928年巴金创作的中篇小说《春梦》残稿,此即《家》的雏形。”残稿为一页大32开稿纸,已经磨损泛黄,左侧有一行巴金先生的真迹:“《春梦》一九二八年计划写的中篇小说残稿巴金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这是巴金先生1991年捐赠给文学馆的,被定为馆藏一级品。虽然只有薄薄的一页,但这却是一部堪称丰碑的伟大作品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我一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语)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带,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现年98岁,一位世纪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主的大家庭,“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用的笔名(李的同学好友巴恩波投江自杀,为永远念他用“巴”作名,加上克鲁泡特金的金”,合成巴金)。巴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抚爱与教育度过的,尤其是他的母亲,巴金尊称“第一个先生”。在母亲的训导下,他每天背诵一首从《白香词谱》(舒…  相似文献   

7.
范军 《现代出版》2002,(2):59-61,64
一作为文学家的巴金尽人皆知,其实,巴金还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巴金自己就曾说过:“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自以为两方面的甘苦都懂得一点。”犤1犦他作为编辑家的活动、思想和贡献,近几年开始受到编辑学界的关注。此处不打算就巴金的编辑实践与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从图书广告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二翻检《巴金全集》(18)“集外编”(上),我们发现巴金从上个世界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发表了不少图书广告文章,共计26篇。犤2犦其中,1929年6篇;193…  相似文献   

8.
非绝密档案     
非绝密档案李国文第九件几份外调材料:乙三──陆大河证言的一部份。毛王席教导我们,“共产党人应该襟怀坦白,”他老人家又说:“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通过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战友的关怀下,我又一次沐浴在党的雨露阳光之下,我的思想水平在不...  相似文献   

9.
赘语     
是的,需加同志说得很对:“文艺作品有各种类别,所以它应该有许多个第一篇。”恰如士兵作战,守阵地时扔手榴弹,打冲锋时上刺刀……“十八般兵器”件件皆通,需要使什么就用什么。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雷加,在战争烽烟中练成了多面手,他既写报告文学也写散文,既作短篇小说也作长篇小说,又各有佳篇丽章;他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支三八式》和报告文学《黎明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史上是名垂史册的,而他自己又似乎对于那篇不到三千字的《火烧林》情有独钟──由此我想:作品的优劣,不取决于…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现象──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9月27日旷新年韩少功与揭杆而起,进行“精神圣战”的张炜、张承志一道,有“文坛三剑客”之称。韩少功那篇在《读书》上“骂”后现代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一位先生满腔愤怒地跟我说:“呵,很凶猛。”后来,我又读到他“气怠...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 (公元 1867— 1959年 ),近现代最重要的出版家、编辑家之一,然而提起他,知道的人却不一定很多,因为他一生没有为自己留下一部专著,而他编辑的著作和他的编辑思想至今让人受益;他提携、培育的后生如胡愈之、茅盾等至今令人仰慕;他毕生倾注的事业——商务印书馆,由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成长为全国的出版中心,至今生机勃勃。冰心先生称他是“传播知识的大师”,叶圣陶先生说:“……商务的气魄所以这样大,是跟编译所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分不开的”,茅盾先生说“将来的历史将纪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而张元济先…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给幼儿写作品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给幼龄儿童创作最难,这是许多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切身体会。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孩子越小,他们的思维、语言、认识能力越“初级”,作家为他们创作,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生理和  相似文献   

14.
麦迦 《电子出版》2005,(11):11-16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袁大宏教授曾有一件令他“想起来就汗颜”的事,八十年代他到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参观.看到的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很小.零部件少得能数过来.就说:“这东西我们也能搞。”谁知接待他的老外听了一言不发。袁先生问翻译怎么回事?翻译悄悄说:人家没法回答你.你的想法说明了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15.
大教育:真正的“脑黄金”──一位经济学家的教育观刘道玉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是闻名遐迩,蜚声中外。然而,关于光远先生的教育思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但是,只要认真地读一读他的《教育思想文选》、《我的教育思想》等大量的教育论著,与他作一次教...  相似文献   

16.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17.
摆脱评论中的“八股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先生说:“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这是就学作品而言的。其实.新闻评论也一样,要赢得更多的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也要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相似文献   

18.
1996年第5期的《现代传播》开首即是一则很感人的札记──《走近神圣》。体会出其中有一种发自本心的敬业精神,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虔诚敬意。但是──“海耶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言行有度、自律有节和肃穆庄严的伟大学人。”──其实我不认识海耶克,也没读过那篇介绍他的文章,跟主编老师提起他,只是因为随后的几句话我不怎么懂。“他的成功在于他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的人格素质……”──就是说,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人格素质,而他人格素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正是…  相似文献   

19.
“到最后一刻我也会撒手而去,可能还有不少套话、大话、废话、空话、佳话……把我送上西天,但是我留下的每张稿纸上都有这样三个字:讲真话”——巴金101岁的巴金走了。“巴老走得很平静。”这是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于10月17日晚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下午3点钟,巴金的亲友们接到电话, 开始陆续赶到上海华东医院高危特护病房。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是最早赶到病房的人之一,他到时巴金的心跳还很正常,每分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