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稍一留心,手头就剪辑了几则假记者的报道:假记者雷嗣建在郴州市落网,冒牌记者史明高在盐城市被抓获,假记者卫晓午在伊川落入法网……这些假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被揭露前曾瞒过不少人的眼睛,都捞到过不少好处:或饱餐酒肉大宴,或获取大量财物,或骗得巨额现金,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假记者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他们的骗局为何经常得逞? 现在,记者是个热门职业,虽说不上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处处受人尊敬。有的人崇拜记者并非都因为记者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报道新人新事,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诚然,要当记者也许不难,但要当好记者则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实现。同样是记者,有的记者能够采写到有影响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只能跑跑"豆腐块",写写"应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一次会议上,省政府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慨地对我说:“现在,我们真有点怕记者……我们这些人总要做点事吧,有点活动吧,有的记者,不问场合,不问需要不需要,就写稿登报、广播,稿  相似文献   

4.
唯实     
在国外的小说、电影里,新闻记者常常是正直、善良,文武兼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也许外国的作家多有记者生活的体验。而在我国的小说、电影里,新闻记者总是被描写成一个穿风衣、戴眼镜、手无缚鸡之力,说违心话的“苦恼人”。我想,这些作家、编剧可能没有当过记者。只有当过记者的作家,我才喜欢,如海明威、惠特曼、狄更斯等等。一位记者认真地嘱咐  相似文献   

5.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6.
学会用眼睛来看是任何一名记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摄像记者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摄像记者必须通过眼睛来发现和表现人、事、物的最佳视角。一名优秀的摄像记者更是可以通过眼睛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会议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很多记者参加同一个会议,有的只按“规定动作”简单地发个会议消息,有的却善于搞“自选动作”,从中抓出吸人眼球、引起反响的精品佳作。可见,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并不全是会议本身惹的祸。本文以获奖会议新闻作品为例,研究探索从“会海”里抓“活鱼”之技巧。  相似文献   

8.
在构成报纸版面的文字、图片、标题和留白等诸元素中,什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突出什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一直成为新闻人和有关专家争论的焦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闻人突然理解了标题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于是便挖空心思研究标题,把标题比做“新闻的眼睛”,在擦亮新闻的眼睛方面,曾经下了好多功夫,有的报纸甚至成立“标题部”,专门为记者修改标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柏林1月6日电 记者无国界组织6日在柏林发表报告指出,2003年全世界共有42名记者在执行任务时遇害,比2002年多11人,创1995年以来记者年殉职人数最高纪录。 根据这份报告,去年仅在伊拉克战争中殉职的记者就有14人。他们有的死于炮火,有的在自己的办公室或住宅中被炸弹炸死,有的则被枪杀。 报告认为,战争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年过去,有的小萝卜头熬成了名记,有的名记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大树倒了,倒掉的大树被万人敬仰。有的记者为多发两条稿子窃喜不已,有的记者为稿子里的两句话待业在家,有的记者身陷囹固,还有的记者已殉职在采访路上。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这一行当,有的人称之为“无冕之王”,有的人却把他们当成严加提防的对象。记者应该怎样当?现实中的记者又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旁观者如是说:  相似文献   

13.
赵宇清 《新闻传播》2010,(4):25-25,27
在平常的采访中,记者总是在以一双新闻人的眼睛洞悉事物、找寻新闻,告诉读者他们看到的一切。但是,新闻并不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新事物,新闻也应为读者答疑解惑、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就需要新闻人换一双读者的眼睛来看新闻、做新闻。而这一点也是笔者一年之中三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4.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群众普遍关心的就是记者该写的 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就是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记者应该报道的线索。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5.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7.
一年过去,有的小萝卜头熬成了名记,有的名记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大树倒了,倒掉的大树被万人敬仰。有的记者为多发两条稿子窃喜不已,有的记者为稿子里的两句话待业在家,有的记者身陷囹圄,还有的记者已殉职在采访路上。他们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但若非一些特别的事件,他们本没什么不同,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朱文娜、简光洲、戴骁军、徐娜、孙春龙、李敏、江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记者理论上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采访和写作中,有的却往往要出偏差,何故?这大抵与这些记者不注重客观实际,不勤于思考有关。 有的记者,认定“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因而在采访中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动动自己的脑子,总认为只要是自己亲眼所见,再加点“合理想象”,就可以写报道了。结果,得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看法。 有一组《长沙市上空落下一块五斤重的大冰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对新闻写作形式,可以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有的人善写情景式新闻,有的人善写有理论色彩的新闻,有的人偏爱通讯、特写,有的人偏爱写人物、调查报告或评论,如此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记者最好是各类新闻武器都能掌握,各类新闻形式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样,你才能应付你面前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有不少记者写不出既生动又有深度的新闻呢?除思想水平、采访作风的原因外,就是写作技巧差,苦于缺乏表达能力。主要是缺少点文学修养,需要有点“文艺细胞”。有的记者往往是理不屈,词早穷了,写来写去就是那几句话。我发现,搞报纸工作的人,除副刊编辑和常写报告文学、通讯的记者外,多数记者文笔不活,这几乎是记者的“职业病”了。我自己当了十几年记者,就深深患了这种病,常常苦恼,不得解脱。这种“职业病”在报人写给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