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击新闻是一种能够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形式。目击新闻除具有一般新闻所共有的新、真、短、快等特点外,同一般新闻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综观我们报纸上发表的目击新闻,我觉得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目击新闻的写作是用直观形象反映和报道事实。它吸收了电影、电视的某些特点,尽力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增强目击新闻视觉直观因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点:通过记者亲临现场的仔细观察去描述景象。对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财富》杂志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女士曾说过:"在摄影表现上,我们不仅应该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还应该寻找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我们要求的照片不能仅仅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必须要反映摄影记者是怎样看待客观存在的。"北京晚报摄影部的"新闻目击"专栏所表达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是摄影记者对人的感受施以真切的关心和关注,让读者在视觉享受中获益。"新闻目击"专栏自推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晚报摄影部主任张风。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社会已经步入读图时代,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和手机的不断冲击,使人们更加喜欢接受简单明了的图片新闻方式,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改进报纸,重视对图片采用量和特殊效果的处理,使照片真正成为报纸版面上的亮点,起到照片带动版面的作用。图片聚集着一个版面的"精气神",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撞击。由于图片的存在张扬了版面的个性,丰富、立体、细腻地表现出新闻的真实、生动和细节,起到了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作  相似文献   

4.
钟恩洪 《新闻窗》2007,(3):95-96
2006年12月份,雅虎网站与路透社合作推出了一个栏目叫作YouWitnessNews(你目击的新闻),可以让新闻目击者上传照片或者视频短片,由路透社负责对公众提交的新闻进行选择、编辑,并提供给其它新闻媒体。以这个事件为标志,网络巨头与老牌传统媒体开始携手涉足“公民新闻”这个全新领域。说“公民新闻”新,是因  相似文献   

5.
对新传播技术手段和传统新闻关系感兴趣的人在7月7日针对伦敦公共交通系统的连环爆炸袭击的报道中找到了最好的例证:在爆炸发生时,"逃命"之中的手机一族凭借自己特有"新闻敏感"或"直觉"拍下了他们置身其中的爆炸和撤离现场的照片或录像,并在短短几分钟内把这些现场目击图像传播出去;而诸如路透社、法新社的专业新闻照片的播发则是两个多小时后的事.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如今的新闻从业人员中,好多人没有“精气神”,比起晚清和民国的报人来.普遍缺少理想性。没有“精气神”的新闻从业人员.当然办不出有“精气神”的报纸。这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相似文献   

7.
北京晚报4月18日头版和13版"目击"专刊,刊发了一组北京市民郊外赏花的摄影照片。头版的大幅照片画面为一位女性双手擎起一个欢乐的儿童,两人在满树的鲜花前欢快的对视着,使人一看就能想到心花怒放这个成语。整个画面充满温暖、亮丽、欢乐,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和感染力。在"目击"专版上的一组照片,则从不同角度,更为细致地展示了北京市民在大好春光里,心情感受踏青赏花的快乐、领略首都绿  相似文献   

8.
目击新闻就是我们现实生活闪光“浪花”的写照。1990年6月,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人们称赞的125篇“现场短新闻”,实际上也就是目击新闻。目击新闻不仅要求短,同时要求是写稿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这实。由于目击新闻有这个特点,因此更能引人入胜。如何采写目击新闻?  相似文献   

9.
既然是新闻摄影,总要通过画面告诉读者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使人透过你的作品能够目睹、感知新闻事件的某一瞬间,从而产生现场目击感,增强新闻照片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依依惜别》获本期月赛一等奖。作品通过山西省储备局驻某村工作队下乡一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为民办实事,赢得农民的敬重和爱戴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照片的主题并不算新,但可贵之处在于作者选择村民同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新闻爱好者》2011,(15):99-100
目击式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纪实性、观察性报道。它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目击式新闻因此也被称为视觉新闻、  相似文献   

11.
目击新闻,就是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眼睛,去反映那种稍纵即逝、不会重视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景象。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是用形象表达的一种新闻报道,让读者也能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记者、通讯员所目睹的情景。目击新闻和现场见闻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共同点,一是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性,二是都强调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点。去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采访现场见闻,要求采写者把眼、耳、鼻、舌、身、心全用上。对目击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虽然也有这般要求,但它毕竟侧重于目击,稿件内容也侧重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这是其一。其二,目击新闻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发现杂志用于购买照片和插图的费用直线上升,亲身体验了读图的代价。我们自己就推出了“目击”这样一个单幅现场新闻照片的栏目,并占据了《新闻周刊》的首页位置。 我们首创的漫画式新闻语言——“新闻浮世绘”被称为“当代清明上河图”,其出台是颠覆文字的又一次努力。 所谓“读图时代”其实就是质疑文字主流地位的时代。新技术最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采访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素材,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手段,但是善于目击尤为重要。所谓目击,就是采访时亲眼去察看。当前,我们进行新闻改革,提倡多写现场短新闻,自然需要运用目击式采访的手段,即便改进一般新闻写作,克服干巴冗长的单调叙述,也必须从新闻采访人手,多用目击式采访肯定会大有益处的。许多记者和通讯员的实践表明,运用目击式采访,有如下的种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伦敦“7.7”连环爆炸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大传媒在报道爆炸事件的同时,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同时开始传播该爆炸事件的一个衍生新闻——“博客迅速反应:伦敦爆炸目击纷纷在日志上发表自己的所见和照片。”  相似文献   

15.
刘凤 《青年记者》2012,(20):33-34
战地记者(war correspondent)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战地报道不同于战争新闻,它是战地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称目击报道).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也包括画家、图片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拜读了获首都“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五篇作品,颇有所感,便记录下来,成了“偶思”若干篇。眼与腿现场新闻,又称目击新闻、视觉新闻。由此看来,,写现场新闻,关键是记者要到现场去"目击"、去"观察"。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那样:采写现场新闻,要"多用眼睛来写,少用耳朵来写。"既然采写现场新  相似文献   

17.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报纸上,原生态新闻是有限的,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 在信息时代,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  相似文献   

19.
李坚 《新闻记者》2001,(9):36-36
在 我们的报纸上 ,原生态新闻总是有限的 ,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俗话说 :“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原生态新闻好比煤与石油。一张报纸如果只是刊发原生态新闻而不注意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 ,就好比直接燃烧煤与石油 ,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 ,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播的速度 ,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新闻的处理。重要新闻的处理如要做到“准确、权威、丰富、深入” ,就应十分重视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这好比一块玉 ,你可以将它刻成国宝级的艺术品 ,也可以刻成…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技术的演变中,新闻记者的“在场”形式发生了复杂的转变.早期代表新闻生产权威的“目击式新闻”也逐渐被多种形式的报道与观看所替代.因此,本研究从历史中的“目击式新闻”出发,将“目击”行为置于社会与媒介技术发展的时空中重新考察,探究“目击者”角色的转变,及其与社会、政治、媒介技术力量的勾连.研究发现,纸媒与广播电视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