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速读群书     
节目主持人,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播电视传播中迅速崛起的媒介人物。在当今的众多“热门话题”中,他们也是人人能说上几句的共同话题。伴随着节目主持人队伍的迅速扩大,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由最初的翻译国外相关书籍,到开始自己的研究。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主持艺术的  相似文献   

2.
王方 《青年记者》2007,(18):118-119
21世纪是设计观念迭出的年代,书籍的设计观念充满活力。或许我们可以感觉出在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书籍艺术设计的素材、角度所显示出的一丝端倪,其一就是——书籍设计中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人类生存状态的繁复化与书籍艺术设计中文化的多元化把书籍设计中的两对矛盾推向设计前台而有待解决,一是人文文化与剧烈的商业化思潮的渗透;二是本土意识与广泛的全球主义的融合。迎来新世纪的书籍设计艺术似乎在这两对主要矛盾中潜滋暗长,并有明显的催生态势。  相似文献   

3.
卢岩  王雪飞 《出版广角》2013,(23):60-61
书籍设计象征着一种民族文化,它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影响力。在我们进行书籍设计时用到的每一个传统元素都并不简单,他们都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文化象征与文化积淀。书籍的出版设计是一门艺术,某种程度上来说,书籍设计的好坏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如今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日趋国际化,要想在我国现代书籍出版和设计当中体现出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  相似文献   

4.
正从80年代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出台关于艺术档案管理的系列文件以来,短短30多年,我国的艺术档案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艺术档案管理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文艺团体艺术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历程,可以看出艺术档案的管理已经初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艺术档案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艺术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谈一下艺术档案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卜卫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我国已产生了数百篇关于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的论文、文章,其中多数是在“大众媒介给了儿童什么,儿童就变成什么”的假定之上来讨论大众媒介影响问题的。但其研究结论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6.
研究书籍编纂史的第一部著作书籍编纂在我国有古老的历史,而对于这一积累文化,使文明薪火相传的课题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一部著作,这就是韩仲民著的《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他以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和新发掘的考古成果,作为他的理论根据。前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事业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所取得的业绩受到广泛认同:现代书籍理念给书籍设计带来的重要变化和对书籍设计艺术领域的拓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装帧艺术家刘丰杰的新著《现代装帧艺术》,最近已由中国书籍出版杜出版,这是他继十年前出版《书籍美术》一书后,为我国装帧艺术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该书是我国迄今出现的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装帧艺术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精心制作、严格遴选的1200件装帧作品。场面蔚为壮观,气势不凡,反映了当今书籍装帧艺术的最高水平。五六十年代我国书籍插图在国际上的辉煌灿烂令人追忆。但是、我国的图书装帧艺术特别是图书插图艺术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正处于我国文学图书插图艺术出版的低谷时期。为重振、提倡这门艺术,以响应许多老艺术家的呼吁和广大读者的期待,我们特组以下文章。10月间日至17日,在中国美术馆,由新闻版署主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相似文献   

10.
读了吴道弘同志发表在《出版与发行》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的《我国图书编辑工作若干特点的探讨》一文,感到很有启发。我们对这一问题也曾作过一些探索,很不成熟。鉴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指导编辑工作的实践和促进编辑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也将我们的看法提出来,以就教于道弘同志和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书籍编辑工作的特点,是指书籍编辑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特点都不是主观设想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书籍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特选纸张印上重复、连续的"凤凰牡丹"图像,并以之包裹艺术书店中1万册大大小小面积不一的书籍成为书衣,让读者探索"看不见"书籍封面的书店。这是诚品书店20周年活动特别邀请的艺术家林明弘的创意,林明弘以诚品信义店的艺术书店以及诚品画廊作为创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在西方首先兴起的一门多缘新兴学科。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对它进行研究。有些同志认为,党报是传播真理的舆论工具,不能变成传播信息的“信息公司”,担心大众传播学的引入,会使我们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党报的性质、任务、作用观念淡薄。我对传播学中“把关人”的理论作了初步研究,觉得并非如此。现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关于“把关人”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信息,经过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频繁的政治、经济交流活动导致民族艺术特征的缺失和大同,由此引发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迫切感.本文着重于对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中本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研究,从文字、排版、工艺、材质等方面列举近些年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同时,倡导书籍设计师挖掘和发扬民族化、本土化的视觉元素,以期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辨识度”,创作出既有民族精神又不失时代特征的书籍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4.
略论书籍封面艺术的现代设计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书籍艺术的发展,书籍装帧中封面艺术语言的本质功能问题,形式美的审美规律与创造问题,以及现代构成形式创造中的秩序结构原则,已成为我们从事书籍封面艺术实践和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书籍封面艺术的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功能和封面创造的多样化、个性化与现代构成形式基本规律对形式美作用以及现代封面艺术的美感创造中的审美整体风格特征等谈谈个人的一得之见,以求教于读者和同行。 现代艺术语言的表达功能 作为书籍装帧中的现代封面艺术,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欧美的现代设计运动,并影响着整个现代艺术。它使书籍封面艺术日趋成熟,形成了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现代书籍装帧艺术流派纷呈,作品众多,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外来的,各色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构成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书籍封面艺术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审美情趣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或华丽、或朴素、或典雅、或粗放。封面艺术质量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中,其艺术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从传统典雅纯净的审美观念到强调视觉效应的纯粹艺术表达;从实用、经济、美观的装帧原则,到科学性、审美性、竞争性作为现代书籍封面艺术设计意识的整体把握,使现代封面艺术驶入了一个全新  相似文献   

15.
当“近代早期书籍”(early modern book)遇上“数字工具”,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关于这一议题,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层面:“获取”和“文本”。文章以早期英语图书在线、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等机构的数字化馆藏为例,对上述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如果数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拉远与书籍的距离,重新认识这一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许可以藉此学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很快,每次去书店,总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新书,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人们的设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对书籍装帧理论方面的探讨也空前活跃,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与见解。然而,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是惟美主义及自我表现。主要表现是把设计形式的完美与否看成是衡量书籍设计的主要标准。设计者以期通过设计来展示自己的设计实力,体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过分追求时代感和设计感,滥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先进工具及新型材料。前些年追求电脑效果,近年来又多用特种纸、彩色内文…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江西图书馆学刊》1998,28(4):48-49,封三
一、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 目前,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呈"降温"趋势.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呈一种繁荣状态,这种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增加,专著的理论体系水准不断提高.但近一二年来,这种繁荣似乎颇有"衰减"之势.现在,关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论文在刊物的分布上已远不如前几年广泛,而关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文章占据了相当篇幅.尽管尚未有人提出,但所有这一切,实际表明了研究者对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因此,对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做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建国至80年代初我国书籍装帧业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书籍装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几年内即有一批优秀作品问世,并且获得国际荣誉:在莱比锡1959年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我国送展书中有十余种获得装帧设计奖,其中四种为金奖。无疑,开局良好,令人鼓舞。然而就这一时期总体状况而言,设计和制作水平都不高,装帧艺术理论也未形成,因而难以在艺术中和社会上取得地位。 根基脆弱的书籍装帧期待扶持,然而“文革”到来,又使这枝含苞未放的花朵遭遇了冰霜。直到1978年下半年,出版界、装帧界仍然迷茫、观望,一时难有作为。这…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领袖人物。虽然他已融入了历史,但他的生平经历、领导艺术、理论建树和光辉思想,仍激起人们巨大的研究热情。近年来,关于毛泽东的书出了不少,有我们自己写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外“越俎代庖”,再由我们翻译过来的。这样中西合力,在出版界形成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毛泽东热”。不过,其中多为纪实文学或人物传记,而着力于分析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书籍并不多见。因此,《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的出版便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