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节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展现了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苏寅 《现代语文》2009,(10):97-98
《边城》中的翠翠,正从一个天真单纯、无忧无虑的女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多愁善感的少女,而这种健康、正常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如果我们从青春期心理特征这一角度来认识这种变化,就会感到这一切不仅真实、自然,而且合理、必然。《边城》中对翠翠的青春敏感心理、狭隘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进行的生动细微、入情入理的描写,既符合人物生理年龄特征,也使这一人物乃至整个作品变得更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3.
《边城》讲述的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小说着力描绘的人物是翠翠,丰富细腻、微妙复杂的心理,透过作家精心的刻画,得到淋漓尽致的展露。作家的心理描写可归纳为三种方法:以景烘托人物心理、以人物行为暗示人物心理和直接的心理描摹。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的翠翠,正从一个天真单纯、无忧无虑的女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多愁善感的少女,而这种健康、正常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如果我们从青春期心理特征这一角度来认识这种变化,就会感到这一切不仅真实、自然,而且合理、必然。《边城》中对翠翠的青春敏感心理、狭隘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进行的生动细微、入情入理的描写,既符合人物生理年龄特征,也使这一人物乃至整个作品变得更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山清水秀、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茶峒小山城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纯朴的湘西少女翠翠如何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浴下以及爱情的折变磨难下,逐渐从半原始的自然状态成长蜕变为“成人”、“社会人”的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在行文中,作者多处以“长大成人”“大了”“成长”“长大”等词,昭示翠翠走向“成人化”和“社会化”。从《边城》的文本解读出发,翠翠的“成长”处在三个“变化”之中。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  相似文献   

6.
教材中的《边城》是从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中截取出的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对爱情从朦胧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我们除了可以将此书看作湘西人文风俗的美丽画卷外,我们也可以从翠翠的角度,将整部《边城》看作是一部少女的心灵成长史。这样,文章的阅读更易于入手。既然是心灵成长史,必然会带来心灵上的诸多困惑与矛盾。我们从节选部分可以隐约看到集结于翠翠身上的青春时期的困惑与矛盾:  相似文献   

7.
《边城》中翠翠这样一个清纯可爱乖巧伶俐的少女形象给每个读者都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是什么使得读者产生这种特殊的感受?作者认为是文本中呈现的翠翠与祖父之间的亲情,以及她极为微妙的爱情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认识作家笔下湘西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2.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3.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美。4.揭示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意图。课文仅仅节选了三章,加上“草灰蛇线”的情节特点,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情节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主人公翠翠心理层次的渐次展示,也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其心理特征。故教学难点确定为: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边城》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要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故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  相似文献   

9.
高语二册选了沈从文先生《边城》的第十三——十五节,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翠翠的感情历程。在第十三节中写翠翠的心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对杜鹃叫声的描写。其中第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0.
《边城》呈现出“成长小说”的特质。翠翠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展现出她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与茶峒的关系上,翠翠面对寂静、平凡的生活产生了“离开”的愿望,但出于照顾祖父的责任感而压制了欲望;在与祖父的关系上,翠翠的内心充满着丧失亲情的焦虑与恐惧,但失去祖父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走向独立;在情爱关系上,自卑心理下的翠翠既渴望爱情又逃避爱情,但在具有爱的能力后,最终决定守候爱人归来。借助“成长小说”这一阅读视角,聚焦于翠翠这个人物本身,使读者更好地从其生命哀乐中领悟沈从文所谓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以随笔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难度很大;用随笔的方式把人物写活,难度更大。本文以随笔的方式评论沈从文的名著《边城》,评论《边城》中的小女孩翠翠,阐述她的天真与淳朴,描摹她的渴望与期待,下笔细致入微渗透灵魂,实属不易。作者先是写翠翠在渡口站在木船上的期待,那是因为她有了思念,有了爱。面对湘西的山、面对湘西的水,和远去的心上人,翠翠在等待,她心中隐藏着美丽,隐藏着秘密,她望穿秋水,感受着冷冷的风,固执地坚持着。作者写出翠翠的真诚与执着,把一个天真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翠翠纯真的期望,同时也使人为翠翠的纯真的爱而担心。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翠翠真情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失落,指出翠翠在生命途中为了爱而不懈地追求,在追求中更加显示她的个性,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炽热的爱和为了美好的爱情而苦苦等待,为了爱情而苦守渡口。尽管爱情也许永远地遗失了,但她的信念却不会因此而失去美色。作者在评论翠翠的独特时,不仅写出她内心的期待和美丽的心灵,而且着重写出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正是本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小说教学中,目标、难点和重点等的确定并不难,只要在备教材上用足工夫,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如何达成目标,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击中重点,却需要一番苦心。李老师避开小说教学的常规教法,基于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巧妙而艺术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首先,他从文本中发现主人公翠翠潜意识里有着“愿望的达成”,并且通过几个梦境把它表现了出来。这几个梦,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于是联系点的组合就构成了基本情节;虽是虚幻的,却又是真实的,它们曲折委婉地反映出翠翠的独特心理;尽管是碎片,却能拼合成一个完整的人性版图。正如李老师所讲的…  相似文献   

13.
高爱国 《语文知识》2013,(3):129-129,60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结尾处为翠翠安排了一个永远等待的结局:“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4.
落叶儿翠翠     
向辉 《小火炬》2008,(5):17-19
夏日里,一阵狂风,整个森林都颤动起来,沉寂了许久的森林涌动着绿色的波涛。在一棵枫树上,有一枚叫翠翠的叶儿更是激动,她扭动着身子,跳着强节奏的迪斯科。也许是节奏感太强的缘故,翠翠竟从树枝上跌落下来。在跌落的一刹那,翠翠痛苦地闭上眼睛:"这下完了。"她飘飘悠悠地往下坠,落在一块草地上。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论《边城》结构的章中,人们更多从显性结构论及沈从的笔墨意匠。实际上说中还有着过去和现在相对应的隐性结构,这种隐性结构决定着故事人物命运结局和作家情感基调。作从分属两个时代的代表翠翠母亲和翠翠身上发现了传统生活美好的面影以及现在生活的变异;在翠翠带感伤意味的爱情故事中涵纳了作对湘西传统失落的挽悼,对造成此种变异的现代明和社会深深的隐忧。  相似文献   

16.
正《边城》在诗意的环境中娓娓讲述一个发生在湘西茶峒的纯朴感人的爱情故事。它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湘西纯朴的民族风情和人性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期盼。沈从文先生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一、翠翠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从小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人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沈从文的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自然养育下纯朴、善良的湘西姑娘。茶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结合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这部篇幅较长的叙事抒情小说,以湘西这个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为背景,描写那里普通的人事,特别借翠翠的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寄寓了沈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 ,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 ,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一 )祖孙之间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 :操心其婚姻 ,教育其做人 ,顺从其要求。翠翠从小失去父母 ,爷爷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面对逐渐长大的翠翠 ,为了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老船夫奔走、周旋于大老、二老、顺顺和翠翠之间 ,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尴尬 ,操碎了一颗本已苍老的心 ,直至最后也不得结果 ,在一个雷雨之夜消无声息地死去 ,留下翠翠一人苦守渡口。祖父对翠翠的爱又不是一种溺爱 ,当翠翠因“爱”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给《边城》中的“翠翠的母亲”作注时说:“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以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自杀。”《现代汉语词典》对“殉情”的解释是:“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可见,“殉情”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殉情自杀”语义重复,应去掉“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