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2.
在莫言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体现着莫言对于乡村的热爱,并且乡村成为了莫言的心灵归宿和精神的家园。因此,本文针对于“乡恋情结”在莫言作品中的诠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具有务实、开放、自由、浪漫的特点。莫言的故乡高密在古代隶属齐国,因此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齐文化精神的影响。齐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勤劳勇敢、敢于抗争的精神;二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开放自由、独立进取的精神;三是莫言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大胆想象、追求万物平等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齐文化精神为莫言的小说创作注入了厚重的地域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从《红高粱》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莫言生长在山东 ,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 ,他的反叛与追寻终与齐鲁文化相联系。在齐鲁文化中占主导的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一种富有特质的酒神精神 ,这种酒神精神造就了莫言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深层挖掘。莫言在作品中极力张扬酒神精神的同时 ,又不时地显露出超逸的情怀。因为他意识到酒神精神不仅有光辉灿烂的一面 ,亦有其缺乏理性的一面。这种情怀与他对酒神精神的追寻形成了《红高梁》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5.
从<红高粱>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莫言生长在山东,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他的反叛与追寻终与齐鲁文化相联系.在齐鲁文化中占主导的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一种富有特质的酒神精神,这种酒神精神造就了莫言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深层挖掘.莫言在作品中极力张扬酒神精神的同时,又不时地显露出超逸的情怀.因为他意识到酒神精神不仅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亦有其缺乏理性的一面.这种情怀与他对酒神精神的追寻形成了<红高梁>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是实现农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民族精神在乡村文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对民族精神在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了一定分析,并据此提出以当代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平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的分析,分别从以鳖和蛙为代表的水族类动物、以鸟和狐狸为代表的林野类动物、以牛马鸡为代表的蓄养类动物三个维度上,深入解析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旨在能够进一步探究齐文化中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对莫言创作的深远影响,并透过各种动物意象,剖析其中的文化象征含义,充分体会莫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特色,深切感受莫言小说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观上也有清晰的乡村文化色彩。当然,孙犁的文化资源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乡村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他对乡村文化也有所超越和批判。但是,总体而言,孙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乡村文化孕育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乡村文化价值失调的状况下,乡村教师面临着存在与每个人生命意识之中的基本生命姿态——逃离与回归。有些人置身于乡土之中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却能把乡土作为生命存在的真实之"根"。面对现实,乡村教师有必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重新定位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找寻属于自己精神滋养的唯一根基。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5,(4):76-8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化、商业化和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以不可抗拒的霸权姿态冲击着偏远的西部乡村社会,也让生活于此的西部农民惶惑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对土地、乡村,以及乡村中的古老生存法则和伦理道德等表现出了一种守成态度。这种守成体现了西部农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价值自信,以及对乡村社会和自身主体性与主体地位的守护。当代西部乡土作家通过书写他们的这种守成,探讨了在现代转型中乡村古老文化对乡土特质以及民族特性保持等所具有的轴心意义,也展示了它对处在现代转型中的国人所具有的精神拯救与焦虑缓冲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莫言的创作是民间立场下的知识分子写作,彰显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特创作个性。从《丰乳肥臀》开始,他才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民间内化为莫言小说创作的血液,方法论意义上的历史暴力想象还原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存在现实,与苦难一起成为民间生活的本质存在,悲悯甚至忏悔的人文意识超越了人性层面的关注。莫言小说之暴力叙事,是必然向自由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莫言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对莫言作品中彰显的独有的东方女性魅力进行论述,多角度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和深刻文化底蕴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生产的显象层面加以审察,小说艺术都无一例外地是地域空间与本土文化、创作主体与观照对象、艺术观念与叙述技能相与结合的审美活体,只是这样的活体对置身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小说家而言,又会彰显出他所在空间的富于独特内涵的文化意向、艺术素养和美学路径,甚或是对小说细节的遴选。作为当代知名小说家的郁小萍便是如此。本文正是通过对她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显现出的这种特性和内质的研究,来探究作为地域小说的存在价值和在新时期小说幅面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言是充满野性精神的作家。语言、性爱和死亡是野性精神的重要表征。莫言小说的语言多源于民间,生猛鲜活,富有热性和蛮力,呈恣肆狂欢风格,汉语的表现潜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他"袒露性爱灵魂",肆无忌惮地撕下文明面纱指向赤裸裸的性本能,颠覆伦理道德纵笔书写性爱;莫言作品的死亡叙事残酷野蛮,精心描写惨烈的死亡现场甚至酷刑细节,挑战现代文明规约下的审美规范。莫言创作的野性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述,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欲望叙事文本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农民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人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力。农民这一称呼,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它在人类精神空间中具有丰富、广博的审美内涵。莫言的小说在描写农民的农村生活时,他不是刻意宣传农村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而是在描述乡土风情特色的基础上,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表现农民的成长历程。他在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后,在当下语境中塑造了一批性格更加多元,美学品质更加丰富,文化内涵更加复杂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20.
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