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付超群 《考试周刊》2015,(45):103-104
动态系统理论融合了以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观和社会观,将二语习得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进行研究,从而为二语习得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四大特点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适用性和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混沌学理论应用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扩展了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空间。通过分析混沌学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性,表明混沌学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启示作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仅要对二语词汇进行精细加工、反复练习,把握整体、增加维度,而且应重视母语的作用以及二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学者们希望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但尚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通过研读关键期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现有的理论实证研究无法排除外在因素等变量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从而证明不存在关键期,外界因素如社会、教育背景、个人动机等因素将决定二语习得的最终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4.
课堂环境中二语习得诸多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层面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轨迹反映了学习者二语的发展路径和水平。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借鉴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尝试对课堂二语习得进行研究。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构建新视角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2)探讨评析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3)选择师生互动和学习动机作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范例,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频率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且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频率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的理论讨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频率对二语习得有积极的影响,频率只是促进成功的二语习得的诸多要素之一,频率并非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6.
二语习得理论分野之原因及趋势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茜 《海外英语》2011,(10):337-338,351
二语习得的理论建设问题引起了不同理论流派的论争。文章分析了存在理论分野的主要流派、理论差异的原因以及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发展建议及理论评估标准。同时,文章探讨了国内二语习得理论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学者重点关注的二语习得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理论建设的不足,并指出理论的创新性和跨学科性是二语习得理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50年代至今,二语习得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对比研究、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语用分析和话语分析。70年代开始的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把二语习得当作一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来研究.探讨和分析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内在规律和影响学习发展的外部因素.使二语习得过程易于为人们理解。近年来.中介语一词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出现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了。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产生在语言使用中,因此,对其研究具语用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整理了6大核心期刊在近年(2000-2010)对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介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动机、语言学能、认知方式、性格等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归纳了其中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虽然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方法各异,各种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二语习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二语习得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还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二语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通过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即词汇习得的广度与深度、词汇附带习得以及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二语词汇习得领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任务型语言学习的宗旨是以从事意义为手段便利二语/外语学习的自然发生,这种语言学习模式的应用是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该语言学习模式既保持自然性属性又具有应用语言学价值,能实现语言准确流利基础上的复杂,促使学习者的中间语系统越加接近目的语语法。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源于应用语言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是其中的中间语理论、相互作用假设、输出假设、注意假设和语言处理双重系统原理,以及自然途径原理和程序大纲原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这些理论、假设、原理和机理共同为二语/外语学习自然发生提供了成套理由和逻辑基础,可以证明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许多相关因素。自该学科诞生以来,学者们从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不同领域,从横断面和纵深面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探讨,提出了多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本文概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状况、多学科特性、理论模式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题等。  相似文献   

1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r SLA,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Although the theories can not be directly used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they do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language teaching.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of Krashen'SLA theory and offers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to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Schmidt's "noticing hypothesis" and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are crucia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may benefit a lot if they have insights into these two theories.In this essay,I will illustrate these two theories respectively with my own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and I will show their implications on SLA.  相似文献   

15.
Moore和Kearsley(1996)主张远程教育者应提供三种互动形式:1.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2.学习者和学习指导员之间的互动;3.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互动.根据互动学的二语习得理论和Kransen理论的一致可知充分理解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关键,互动有助于二语的习得和增强语言的流利程度.当然有效的信息输出对二语的习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周宁 《海外英语》2012,(8):41-44
该文主要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依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和改善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解决第二语言教与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习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是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中英语言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以及特定区域内英语语言教学实践者本身对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盲从,从而使得特定区域的第二语言教学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亦使得该区域的教改因误导而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故此,笔者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就学习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具体如下:(1)学习理论综观;(2)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具体及应对策略;(3)反思。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基点、交际能力为主导,力求多视角地探讨学习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先导作用和重要地位,使得该课题的跨学科研究能够引起学界前辈、同仁以及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二语习得角度出发,分析探讨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设”的理论意义及相互关系,并提出这两种假设研究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has been one of the central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Various theories regarding the SLA process have evolved and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over the years. Wit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mpeting theories of cogni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acquisitional processes and then proposes a model of SLA process from a cogni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 The pedagogic implications of this model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