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破题”之法,各式各样。现仅以第九册课文为例,试举三法,作为引玉之砖。第一法,以题统文,文通题破有不少课题,本身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桂林山水》,通过对桂林的山和水的形象而具体的描述,歌颂祖国河山的秀美。教学时,可在看图的基础上,以题统文,直接在课题上展开板书,以显现课文的层次和主要内容,文通题自破。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十册23课《难忘的一课》时,我们抓住“题眼”、“文眼”、“字眼”,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研读”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这节课是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是文题的眼睛,也称“题眼”。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要写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释题方法之一。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试谈几点看法。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或谓语部分。《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着重写晏子为什么出使到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将相  相似文献   

4.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出“导读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由课文“三眼”引导学生“三读”.(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上确定所读课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我只是提示分析一下构成课题的短语结构,指出:“文化”是中心词,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它分别加以修饰,是所要着重  相似文献   

5.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文章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方法。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浅谈几点体会: 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部分。如:《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主要写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这一形象。二、课题是动宾结构的,课题中动词即是题眼。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 ,引导学生赞桂林山水之美 ,品文章语言之精。通过练笔 ,在实现语言的积累、运用及课文语言内化的同时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 ,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开篇 ,具体描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同学们 ,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 ,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  相似文献   

7.
看图学文《桂林山水》是进入五年级的第一组课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总体结构形式较为简单、直接、明了,课文展示于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图文相结合的美丽的桂林山水风景图。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抓住漓江的水:静、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部分,课文内容首尾相呼应,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人题,最后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空中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合为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根据国家被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  相似文献   

8.
《桂林山水》图文兼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的同时,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欣赏桂林山水的奇和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教学时,可采用“情境导学法”。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这就象过河,必须要解决船或桥的问题一样.我们在运用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时,采用如下八法. 一、题解法.许多课文的课题点明了中心或主要内容.抓住题眼,深化开去,让学生自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桂林山水》可根据“山”和“水”让学生自学思考:①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这特点是跟什么比较而来的?②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这特点又是跟什么比较而得出的?③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山”和“水”的?仅仅是赞美桂林的山和水吗?学生自学中弄清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基本内容就掌握了.又如《奇异的琥珀》《草船借箭》《飞夺泸定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习惯上把文章标题中的关键性字或词称之为“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之核心。在小语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从题眼入手向全篇辐射的提挈型“扣题眼”教学法。(一)平推式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的题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平推着一段一段地理解,逐步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就可以采用上述平推式,以题眼“珍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提倡预习,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但是,学生的预习需要引导。教师的引导工作可从下三方面着手: 一、引读课题。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与“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抓住题眼深究,在解题中提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如:《将相和》,看题知道是写将军和  相似文献   

13.
《五彩池》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神奇”挈领全篇,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应把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读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能读书。 一、以题激疑,整体感知 本文以所描述的景物名称命题,“五彩”一词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首先,以题激疑:(1)从题目看,课文是写什么的?(写景)(2)读了课  相似文献   

14.
错位的求证     
朱华贤 《湖南教育》2005,(19):27-27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桂林山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的水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5.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教学时我们做以下设计:一、配乐范读,整体感知随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时出示挂图或放投影片,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自然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二、以读悟情,重点感悟学生在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6.
、导语激趣 ,诱发求知欲《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抒情散文 ,教学时 ,我设计了与之类似且易于学生接受和迁移的导语 :“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 ,景色秀丽 ,物产丰富。北方有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 ,有绿而浩大、美丽可爱的草塘美景 ,有皑皑白雪 ,茫茫雪原 ;而南方的风光又独具特色 ,甜美诱人。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一支独秀闻名于世。今天 ,我们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 ,来欣赏这人间的仙境。”二、看图听读 ,感受自然美有感染力的导语 ,激起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期待 ,此时投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展示出一幅“青山围绕着绿水 ,绿水倒映…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何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长期找不到确切出处。历代考证中,有人认为是宋代范成大所说的“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而来;又有人认为是出自南宋末年桂州径略史李曾伯《重修湘南楼记》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到了清朝光绪11年,广西巡...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9.
《可爱的草塘》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建议抓住作者的所见所闻,深究草塘的“可爱”,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呢? 一、抓住题眼,把握情感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大脑,而课题中的关键词好比课文的眼睛,也就是题眼。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紧紧抓往“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