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2.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3.
作为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的佤族,没有文字,刻木纪事,那么,千百年来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靠什么来延续和传承.通过佤族典型的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和木鼓文化,来探讨佤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那就是深植于民间,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正是歌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无文字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佤族是云南的世居民族之一,佤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但节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促使佤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摒弃节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传承和创新节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5.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之岳宋和马散属于“阿佤山”中心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佤族原始宗教和民俗,价值观和民间信仰,以“魔巴”为中心,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情况,揭示魔巴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佤族原始宗教是佤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探寻佤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佤族原始宗教与佤文化相互包容的现象,以证明佤文化是靠佤族的原始宗教而实现了传承。  相似文献   

9.
云南立足传统音乐文化,以旅游为契机、为媒介、为爆发点,把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实行有机对接,形成了资源共享、共拓市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简称"云南模式")。"云南模式"对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传统音乐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旅游丰富了观赏内容、增添了多姿体验、注入了精神灵魂,为推动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少数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开发有助于塑造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云南沧源佤族的司岗里文化是佤族先民传承至今的优秀民族文化,司岗里狂欢节汲取这种文化的精髓,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世人面前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政府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好保护工作,以正确的方式引向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以品牌铸就经济基石。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映象》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原生态展现,结合民族歌舞表现技法打造出一场盛大的音乐文化视觉盛宴。其中既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用,也有对民族风情文化的展现,在古朴、自然的歌舞中表达出了人性文化本质。《云南映象》的成功表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现代特征的融合是实现民族传承和现代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介入佤族木鼓文化传承后,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变迁:木鼓形质改变,用途缩减、用法随意,木鼓文化作为一种神圣的生产文化之原始意义已经消失。佤族木鼓文化变迁源于大众传播的符号转换需求,并完成于符号转换的编码过程中。由他者完成的符号转换过程在受到不当的受众和社会需求输入后,文化生产输出了变迁的木鼓文化,最终改变了大众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爨文化上承古滇青铜文化之神韵,下启南诏大理佛教文化,并称为云南古代三大特色文化,而爨文化中突出的特色就是盟誓文化,探讨佤族盟誓文化的渊源为爨文化,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盟誓文化是佤族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节日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伦理道德、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佤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古朴、丰富、特色浓郁的节日文化。至今仍部分保留着“人类历史活化石”的特色风彩。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给予科学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都是必要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旅游影响感知理论,以云南民族村佤族寨和沧源县翁丁村的歌舞演员为调查对象,得到两个关于佤族歌舞变化感知情况的样本。通过对两个样本的横向比较,分析佤族歌舞在两地的不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先天基因、传承方式、开发形式、演员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两地佤族歌舞发生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甸建塘镇"喀嘉"是香格里拉当地藏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音乐类型之一,笔者对中甸建塘镇"喀嘉"音乐文化的调查,发现当今传统音乐在民间传承与保护是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以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为论域,从多种角度关注云南区域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此拓宽人类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多种途径的可能性的认识和必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双江县是中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生活在双江县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双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调节各族社会生活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等功能。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共同的社会文化功能,阐述了双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复兴传承的佤族木鼓文化较之其原貌而言发生了重构变迁,它是一个外因内应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复兴佤族木鼓文化之时,由于物逝、人变、求失之外因,佤族木鼓文化无法原型重现只能重构:在重构过程中,由于其现代传承要通过大众传播完成,只能通过符号转换转型为大众文化。然而,大众、大众文化具有的某些特点及重构时的社会背景干扰了该内应过程,最终导致了重构的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形、制、意由外至内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近年来引起较大反响,但也存在传承危机.云南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工作,不失时机地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通过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切实有效地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其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