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绣荷包》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小调,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绣荷包》的流传,但是每个地区的《绣荷包》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和地域音乐特点。文本通过选取山西、山东、黑龙江、云南四首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通过对乐曲独有的特征析可以发现同宗民歌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民歌相互联系及受到当地音乐风的渗透以及音乐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绣荷包》是我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汉族民歌。《绣荷包》的曲调多种多样,在我国很多省份都有流传和分布。各地流传的《绣荷包》,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本文就以山西云南两地的《绣荷包》为例,从文化、音乐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它们"同名不同曲"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三首《绣荷包》艺术特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包”是女子为心上人制作的感情信物,绣荷包时她们始终沉浸在对情人的思念之中。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不同,《绣荷包》在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韵味殊异的特点。文章主要从艺术特点方面,来分析比较三首《绣荷包》小调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4.
秦妍妍 《考试周刊》2010,(28):43-43
《绣荷包》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其分布范围很广泛,几乎遍布全中国。本文从该民歌的曲调特征、歌词风格与衬腔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鲁南民歌《绣荷包》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绣荷包》是汉族民歌最普遍的主题之一,流传范围很广,遍及全国,作为同宗民歌家族成员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就以《绣荷包》为例,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它的“同名异曲”,从音乐本体上分析研究它的“异曲同风”。  相似文献   

6.
“荷包”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设计玲珑,刺绣精美,常常被昔日农村青年男女作为传递爱情的信物。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不同,《绣荷包》小调在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韵味殊异的特点。鉴于此,笔者将传唱最为广泛的两首《绣荷包》,从音乐特点和感情处理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绣荷包]是清代以来遍及全国的时调小曲,各地产生了诸多变体形式。通过对腔段、腔调、节奏型和歌词等音乐本体的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可推断传唱于巢湖地区的[绣荷包]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所记“湖广调”[绣荷包]最为相似的变体,是迄今所见最能还原其原貌的活态传承的民歌。  相似文献   

8.
:《绣荷包》在我国家喻户晓。但因地域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少风格迥异的《绣荷包》。这里仅通过几首颇具代表性的《绣荷包》,试图说明它们所表达的女性情愫及其不同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绣荷包》属于谣曲中的情歌类,这类名歌全国各地都有,但曲调各有特色。山东苍山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山东中南部的传统情歌。本文从该曲曲体结构、调式调性、旋律等民族民间的音乐体系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当地语言、环境、风土人情等地域性特征对该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站在一个新视角将《绣荷包》置于它产生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去加以认识,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和分析,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管云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4):46-47,51
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中国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逐步走向繁荣,然而进行横向比较,不得不承认中国音乐文化不兴与落后的现实。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种,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无疑是个重要因素。中国民族音乐其实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分支,两首《绣荷包》小调的不同特色就是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11.
正说到民歌《绣荷包》,那在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同韵味的《绣荷包》。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经典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母体繁衍成很多大同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以一首秦州小曲《绣荷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秦州小曲歌唱语音信号的采集,分别提取能量、基频、共振峰等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语音信号的能量、基频等声学表现进行分析,初步探索秦州小曲的演唱技巧和参数范畴,为秦州小曲的保护和演唱教学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首《c小调钢琴协奏曲(KV.491)》是一首悲情之作,也是最著名的两首小调之一。这首钢琴协奏曲乐队编制较为健全,钢琴写作手法运用巧妙,笔者在本文试图分析浅论此曲钢琴写作手法和乐队编制。  相似文献   

14.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分为上下两卷,24个大小调,48首作品。作为两卷48套前奏曲与赋格的开篇之作,BWV.846是流传最广泛、最普及的曲子。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探讨这首赋格曲的曲式特点,分析研究巴赫是怎样集先前技巧之大成,开拓自由的音乐领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源自同名古琴曲,现今广泛流传的《高山流水》主要有三种同名不同曲版本。它们的音乐来源、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属于山东、河南、浙江三大筝派。通过比较三首同名古筝曲在曲调、演奏技法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浅析三大古筝流派形成《高山流水》的背景,体现了三派筝曲《高山流水》的强烈地域性特色及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这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作品的比较与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地方筝曲的音乐特点和推动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茉莉花》是清代以来流传于全国的民间小调,它是一首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汉族民歌.它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本文将对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与分析,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巴赫钢琴《d小调赋格曲》是一首三声部复调乐曲 ,与《d小调前奏曲》合为一首套曲。学习这首乐曲 ,可以了解到赋格曲作为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并研究在演奏上如何把握好这些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即 :乐思展开的不间断性 ,各个声部相互间此起彼伏的进行以及节奏连绵不断 ,音乐一气呵成等  相似文献   

18.
《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以其本身充满叙事性的表现和戏剧性的激情,感人至深,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脍炙人口、最常被演奏的一首。下面我们从《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曲式分析与演奏诠释、总结等三个方面对《g小调第一叙事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云 《广西教育》2014,(15):171-173,176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勃拉姆斯的《降e小调谐谑曲》(Op.4)和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Op.31)进行分析,围绕着两首作品的创作技法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两人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却又有着很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各地都有不同甚至差别迥异的《茉莉花》版本。本文从两首流传不同地域民歌入手,介绍《茉莉花》的起源和流变,重点从音乐学角度分析两首《茉莉花》,后通过《茉莉花》的影响引出中国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