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取了分层注水,没有波及到整个油层厚度,剩余油采用常规的水驱开采方法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提出考虑引进注水井浅调剖技术.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挖潜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3,(7):44-45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随之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储层内部结构非均质性作为主导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夹层是控制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夹层对韵律性厚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提出正韵律厚油层挖潜方式及其适应性,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厚层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和厚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剖析厚层夹层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认为夹层是影响储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并重点研究了夹层对厚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模拟,认为在高含水后期对存在夹层的厚层来说,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大于无夹层的厚层,也是高含水后期主要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4.
  勇等 《内江科技》2014,(5):64
<正>本文根据沙二下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时优化开发对策,开展了不同挖潜方式的注采调整实践,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1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田。含油面积17.2km,石油地质储量3650万吨,  相似文献   

5.
陈新 《中国科技纵横》2011,(15):81-81,83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主要暴露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见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二是由于油层条件差,注水见效慢,油井地层压力恢复慢,低效井比例高。国内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周期注水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经济有效的调整方式。周期注水的最大优点是利用现有的井网和层系,通过压力场的调整,使常规水驱滞留的原油动起来,提高水驱采收率,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易于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井侧钻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挖潜剩余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海洲  费二战  刘春林 《内江科技》2010,31(2):103-103,117
油房庄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开采速度、注采矛盾、开发特征、井筒状况等原因影响,剩余油分布广泛,同时剩余储量动用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老井侧钻技术挖掘高舍水期油井刺余油的方法。通过对刺余油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摸索合理的侧钻井部署原则,通过侧钴技术不断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最终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实践表明:老井侧钻技术在开发后期挖掘剩余油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颖 《内江科技》2008,29(4):108-109
广利油田莱38断块构造简单,由于油水井腐蚀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储量损失严重且控制程度变差。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在剩余油富集区采取新钻井以及大修等措施实施注采井网二次完善调整方案,恢复了水驱储量,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崔维春 《内江科技》2011,32(3):137+191-137,191
本文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井下监测手段寻找红柳油田垦东521块剩余油富集区,通过优化开发井网,配套老井措施,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油速度从0.83%提高到1.06%,采收率提高了1.1%。该块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实践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的采收率,在加强油藏精细研究、深化油藏认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多层分注技术、斜井分注、纳米酸化、热力解堵、气动力深穿透解堵等技术进行调整挖潜.经现场实验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该油藏的成功经验对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Ⅱ、Ⅲ类层动用相对较低的现状,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与精细评价、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储层分类潜力研究及储层分类治理方案研究,不断提高油藏认识。利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一二三类储层潜力,水驱采收率提高4.87个百分点,采油速度保持在1.1%以上开发,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炳学 《内江科技》2009,30(1):97-97
本文通过水驱油藏对提高采收率进行潜力评价,通过区块目前的井网状况以及水驱程度采用相应的公式开展对应的经济研究。导出该单元是否具有开采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初振华  牛建美 《内江科技》2007,28(8):130-130,165
为提高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的采收率,在加强油藏精细研究、深化油藏认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多层分注技术、斜井分注、纳米酸化、热力解堵、气动力深穿透解堵等技术进行调整挖潜。经现场实验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该油藏的成功经验对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二次开发,提出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前提和关键是要认识地下剩余油形成的原因及其分布规律,明确了剩余油挖潜的方向,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侯爽 《内江科技》2015,(2):88-89
X区块裂缝比较发育,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暴性水淹、油水井井数比高、多向水驱控制程度低等问题,其中,裂缝是制约X区块开发的关键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该区块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对该井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索进一步改善该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和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国勇  王中华 《内江科技》2006,(1):155-155,160
为了寻找双河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岩心仿真水驱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有81.6%的剩余油是因注入水波及不到和“海恩斯跳跃”滞留在中低渗透部位.分布形态有30多种;在特高含水期,有40%左右的剩余油分布在孔径小10.03μm的小孔道中。根据研究结果对双河油田Ⅰ—Ⅳ油组提出了挖潜措施.预计提高采收率1.5%。这种方法对油田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菲菲 《内江科技》2012,(8):128-129
高含水老油田依靠聚合物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约为6%~10%,聚驱后仍有50%~6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具有进一步挖潜的物质基础。本文选取孤岛中一区Ng3北部为试验区,研究了聚驱后物性变化、剩余油分布特点。设计了预交联体+二元驱油体系,在聚驱后油藏既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又能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矿场试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够显著降水增油,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坨七沙二8-10砂层组北区经过多年注水开发,进入特高含水后期,面临着层间干扰严重,高渗层注水效率低,平面流线长期固定,水驱不均衡的问题。本文将对影响采收率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精细历史拟合,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相应井网调整对策,研究如何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七区西单元经过二十多年的强注强采,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在平面上高度分散,采用常规方法挖潜在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而长期报废停井附近区域由于井网失控、水线绕流等原因,形成剩余油滞留区,成为剩余油挖潜的又一增长点。因此,孤东采油厂利用报废油井,在七区西单元开展了开窗侧钻水平井挖潜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试验表明,对于高含水油藏,在应用开窗侧钻水平井技术后,油藏的整体采收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有较大的剩余油挖潜空间,该技术在这类油藏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