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一、结构构成“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了、过”。“有”跟“无”相对,也有“无X于”的形式,如“无益于”“无济于”“无损于”“无愧于”“无异于”等。“X”经常由单音节的名词…  相似文献   

2.
“有喜”在词典释义中只有一个义项指“怀孕”.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有喜”可以指“有婚姻之喜、有喜悦、有喜事、有喜色、有惊喜”等,不再专指“怀孕”.“有喜”使用范围和指称的对象扩大了,可以说“男士有喜了”、“房子有喜”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喜”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3.
否定词“无”、“无有”、“没”、“没有”是一组意义比较接近的否定词,其中“无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这个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都有所呈现。文章对《元人杂剧选》进行了封闭性考察,描写了“无”、“无有”、“没”、“没有”这四个同义性否定词在这部书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探讨了这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5.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6.
一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探索“存在”的本体,展开“有”“无”之争,由来已久。《老子》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墨子》则一面说“有之而后无”;一面又说“无之而无”。魏晋以降,“崇有”论者与贵无派针锋相对;亦有“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而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者”。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说王船山破“无”“立“有”,提出了实有的本体论。根据何在?没有明言。我考查了一下:“有”、“实”、“实有”、“有皆实”等词和词组,王船山用作哲学语言,最早见于《周  相似文献   

7.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不应有”的冲击 在当今百花齐放的初中语文教学领域里,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许多语文课堂脱离了本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现象,即“教学目标虚化”、  相似文献   

9.
“有孚众望”与“有负众望”是意思不相同的词语。此处的“孚”,当“信用”、“为人所信服”讲,“有孚众望”即“为人们所信服”。“负”,在这里为“违背”、“辜负”的意思,“有负众望”即“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与“有孚众望”意思相反。有时容易误用,如《杂文报》1994年9月6日一版《金泳三亦动了真的》一文中有句“倘若只是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10.
常有同学问,复习好经济常识有什么秘诀?笔者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如能当回“织女”、“渔夫”、“抢手”,就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那么,如何当好“织女”、“渔夫”、“枪手”呢?一、当“织女”,织好“知识网”当织女,是指编织“知识网”。渔民有了网才能捕到鱼,同样,考生有了“网”才能得到分。在考试中,考生失  相似文献   

11.
《学子》2004,(1):60-61
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汉书·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痒,周曰序。”“校”,“痒”、“序”都是学校的名称。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青岛嘉峪关学校的校园里,多了许多“耳朵”,这些“耳朵”无处不在。操场上、走廊里、楼道口、教室里、食堂里、厕所里。有些“耳朵”还跑到了校外,如公交车上、上学路上,等等。可以说,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耳朵”。这些“耳朵”就是嘉峪关学校的老师,他们在“偷听”童言。  相似文献   

13.
才与财     
纵观“发”了的各层人士,凡走正道的,莫不是靠知识、靠才能。“才”能够通“财”, 有“才”就会有“财” 过去背负青天、面向黄土的农 民们,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然而仍摆脱不掉一个“穷”字;现 在富起来的种田人、专业户,大部 分是有知识、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富岂不是缘于“知识”和“才能”?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对目标的描述中,不仅有传统的“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而且也有“经历”、“体会”、“探索”、“欣赏”、“体验”等新的体验性术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在22课的“zoo”中已认识了一些“animals,”其中有 dog,cat……应该说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猫狗的习惯,但就 dog 而言,东西方有着不同的爱憎褒贬情感。一般说来,中国人心灵上的“狗”,是一种龌龊的动物,常和卑劣丑恶的形象及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含有强烈的贬意。因此有了“狗汉奸”、“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狐群狗党”、“狗头军师”、“狗血淋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相似文献   

16.
一、精准的审题从数字的构成来说,“0”跟在“1”的后面才有意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数值越大;但如果没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还是“0”。在写作中,这个“1”就是指文章的审题,“0”就是指文章的其他功力和亮色。无论你的文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当“全武行”,做一个“没有教不会学生”的师者。既然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教师也不可能是全行的。但选择了做教师,你还得要“有所为”。要求每一个教师是“优秀教师”,可能要求过高了点,但是做一个“特色教师”,应该是有先天条件和后天可能的。“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让教师做“特色教师”,要有机制保证,还要有领导的才华和大度,让教师能“有所为”。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做“特色教师”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也是让每一位教师有“梦”可做、有“法”可循、有“思”可行的通…  相似文献   

19.
一、绪论
  最近,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对韩语语法感兴趣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但是韩语初学者想要学好“”及其相关的语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中表示“所在”和“所有”意思的词有两个,即“在”和“有”,而韩语中却只有“”一个。为了使韩语初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深入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将韩语中的“”和汉语中的“在”、“有”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结论以供韩语初学者进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并对“”的多意语构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这之后分析“在”、“有”的意思及其功能和用法;最后比较“”和“在”、“有”,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具体分析“”和“在”、“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两汉说”和“魏晋说”,汉语史界尚难定论。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土的居延汉简资料居延汉简出现了动词前带有副词的动补式,出现了“V”、“VC”紧邻的情况,出现多例进入“为…所…”被动句的动补式,传世文献稀见的“敝尽”、“折伤”、“攻得”、“击伤”,在居延汉简中都有较多例子。因此,动补式在西汉时代确已出现,并有较多的用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