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二十一 谝与(口扁) 电影《收马人》中有个郭(口扁)子。“(口扁)”字单独读,一般人读不出音来。查字典,不仅《新华字典》中没有,《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字汇》也未收这个字。这是西北方言特有的一个词;作为西北方言支脉,河东方言中也有这个词。(口扁),读蒲家切,音piā,阴平声。义为健谈,能说会道。运城一带俗称聊天为“(口扁)闲话”、“闲(口扁)”、“(口扁)搭”,称健谈者为“(口扁)子”如“你这个人,张瞎子,李(口扁)子,说起人就没有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城方言中,名词没有“子”尾,一般用拖长韵母音的方法来表示。故所谓“瞎子”“骗子”,读起来并没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提示1、让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者”字除了二题中所说的两种作用外,还有一种用法:表示把中心词提前,定语后置的作用,如“马之千里者”中的“者”,翻译过来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但和“唱歌的”“的”不一样,它放在“唱歌的”后面组成了名词性的词组。辩别下列句子中“者”字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3.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形近换用(一)作为声符的“耍”、“需”、“(而而)”《名义》P5:“{瓀}瑌,如兗反。(王而而),同上。”(为便利排版,本文凡《名义》篆文均以{}内隶定字表示)这一条中,撇开书体差别,实际上字头楷字“项”统领了两个异体。三个字《说文》都没有。《玉篇》:“瑌,如兗切?渡胶>吩?‘状(月者)之山,其上多瑌石。’”今本《中山经》文作“礝石”。关於“瑌”、“礝”等字的通用关系,可能要从《说文》的“碝”说起。《说文》、《广雅·释地》均以“石之次玉者”训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先秦时代的构词意义进行考察,便可知其时的诸侯国也就是国家。“国”字在卜辞中已经出现。《说文》: “国,邦也。从口从或。”在解释“邦”时,则用“国”。邦、国互训是合乎先秦典籍所载的。《书·大诰》云“……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我国”和“我周邦”并用。按《说文》国从口从或,《说文》“或”字条曰:“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地也。”段玉裁注曰:“邑部曰,邦者国也,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刘师培说:“国字从一者,以其象土地之形也。加口于一字之上者,一以象城廓之形,一以象营垒之形。其加以戈字者,则古人城郭营垒之外,皆以兵守之,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校“红领巾”播音员可以先练习一些简单的绕口令,如《山羊上山》:“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练习绕口令,一是要找出是什么字显得绕口。如《山羊上山》中是“山”字和“水”字,只要把这两个字说清楚了,就基本上掌握这个绕口令的要点了;  相似文献   

7.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8.
变字游戏     
圆圈的中间是一个“口”字,请你在它的左右上下各添上两笔,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汉字。要求(1)只能添两笔,如:“口”加“十”,变成“古”字;(2)在“口”下方的只能添在下半部分,左面的只能添在左边,右面的只能添在右边。《变字游戏》参考答案1.口———左上:占;右上:台;左:加;右:叶;左下:只;右下:兄;下:另2.合———答、鸽、拿、盒、蛤变字游戏  相似文献   

9.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一 在古代汉语中,“性”、“状”各为一个单音词,其义有别。“状”,小篆作,在按构字法原则编写的字书(如《说文》、《类篇》、《康熙字典》等)中,归入犬部。《说文》;“状,犬形也。从犬,声。”桂馥在《说文义证》中阐释道:“犬形者,视犬之字如画狗。”状”的构字体现了取描画狗形得其意,故它的旨意重在强调外形,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形状”,正说明了它跳出“犬形”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重在取貌。“性”,从心,生声。《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许慎以古代文化观念阐述“性”字哲学意义,不能看作解字。倒是其它古书的说解反映了“性”字本义。《荀子·正名》:“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广雅》:“性,质也。”《易·乾》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性”的奉义是指人天生就秉有的素质和本性,它引申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则具有强调内在属性和内在涵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假借字许慎在《说文》序中是这样解释假借字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渭“依声托事”,说的是有些事物或概念当时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实际上也不可能给每个事物或概念都造出一个相应的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里说的字基本上等于词),便借取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意义。如“而”字,  相似文献   

13.
国字谈     
《新修康熙字典》除收有国字的古文字“口、囶、圀、(或土)、/n”之外,还收有国字的两个俗字“囯”与“囻”,1936年版的《辞海》也收有国字的两个俗字“囯”与“囻”。“(口氏)”与“囻”实系一字。一是《新修康熙字典》、《辞典》这两部辞书对这两个字所注明出处均为《龙龛手(钅监)》。(“囯”字出处亦相同均为《正字通》)二是“氏”即为“民”之姓氏。《辞海》第750页作了“姓之支系,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的说明,又在“氏族”条目下作了“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氏者所以别子孙所出,族者氏之别名也”的解释。所谓赐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手巾”二字,一般选本不注,或注作“手帕”.单看这两字,手巾就是手布,古今一样;叫做手帕,亦无不可.《世说新语·文学》:“殷(殷浩)徐语右左,取手巾与谢郎拭面.《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霸先惧其谋泄,以手中绞稜.”例中“手巾”与现代词“手巾”一样.但“手巾掩口啼”却有所不同。前二例“手巾”之前有动词“取”或介词“以”,而后者无有.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十课《吃墨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这里的“香”字用得不妥,理由如下:查《现代汉语词典》“香”字条,其第二义项为“食物的味道好”。那么,课文中的“香”字可用这一义项解释当是确定无疑的了。但是,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起码有两点不合文意。(一)与“香”字上述义项不符。本人虽然没有吃过  相似文献   

16.
1 释疑解难 1) 动词前的“见”字不全都表被动 上古汉语“见”字常用做表被动的助词,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形式上带“见”字的不全是被动句,主语是施事者、主动者。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背弃李密。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是母兄被骄惯,而是母兄骄惯我。“见”字丧失了表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还保留这种用法,如“请您见谅”等。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对文言文学习重视不够或方法欠妥 ,而造成文言文学习质量不高 ,失误不断。归纳起来 ,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某些生字易读错、写错1 .笔划多、结构复杂、现今不常见的生僻字容易写错。如《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等。2 .古今读音发生变化的字易读错。如《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 (yǎ)”字 ,《捕蛇者说》中“往往而死者相籍也”的“籍 (jiè)”字。3 .多音字读音不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致读错。如《〈论语〉六则》中“默而识之”的“识 (zhì)”字 ,《…  相似文献   

18.
刘过其人及其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他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研所《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对于刘过的籍贯,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据《四库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两个字值得商榷。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其中的“百”,有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写作“昔”。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1 释疑解难1)动词前的“见”字不全都表被动上古汉语“见”字常用做表被动的助词,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形式上带“见”字的不全是被动句,主语是施事者、主动者。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背弃李密。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是母兄被骄惯,而是母兄骄惯我。“见”字丧失了表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还保留这种用法,如“请您见谅”等。2)“被”字表被动有个虚化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