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中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好的教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出自教师之手,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一名“教书匠”逐渐发展成为一名“研究”。但也有许多教师由于课题过程管理不善,往往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而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说“手”     
“娥娥红粉妆,纤纤小素手。”(《古诗十九首》)“手”是个象形字。你看金文的“手”字,多像一只大手,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小篆的“手”也很像一只手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话题:生活中,我们见过纤纤素手,也见过厚实粗手……与手有关的情、行、事、言很多,以“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普遍问题:话题意识淡薄,写作主体把握不定。作文的话题是“手”,那么“手”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是文章自始至终应紧紧抓住的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行文过程中,不管如何立意,均应从“手”的角度,通过对“手”的特征、功能作用、意义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抒情等来阐释中心。审题立意例谈:1、从“整只手”的角度考虑:犤构思犦“劳动创造世界,双手扭转乾坤”。这只手怎样才会变得有力量?五指分开是分力,五指并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也可以说手是心灵的一面镜子。“画眼”和“画手”都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以课本上的名家名篇为例,对“画手”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国画家列宾语)。美国画家伯里曼说:“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  相似文献   

6.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本以中学课本上的名家名篇为例,对“画手”的艺术功能作一番粗浅的赏析,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闫海东 《学语文》2004,(3):37-37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达意常须利用“手”这一特殊的肢体。在各类字典中 ,涉及“手”的字为数很多 ,而文学作品描写人物 ,借“手”写人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 ,明写与暗写的有机结合 ,凸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展现了社会人生百态 ,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谈明处写“手”。第一次 :当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弄付酒钱时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以出手的优雅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不安和一文钱都不少的爱面子心理。第二次 :“…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亚历士多德论述过一只著名的“手”。他说:“整体对于部分来说,乃是第一性的”(本质——黑格尔注)“如果整个身体被取消”(整个的人)“那么,除了空名之外,就既没有脚也没有手旧毫无疑问,亚历士多德的“手”论直到今天,仍对我们认识处于整体之中那些十分重要的部分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探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地位时,如同不能就“手”而论“手”一样,也不能就“第一”而论“第一”。相反,如同必须把“手”放到“身体”这个整体中,才能正确评价“手”一样,只有把“第一”放到它所处的“整体”中,才能正确评价“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崭新原理而言,它处于唯物史观博大精深的整体之中;作为现代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中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一批好的教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出自教师之手,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一名“教书匠”逐渐发展成为一名“研究者”。但也有许多教师由于课题过程管理不善,往往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而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其实一项课题研究好比培育一棵幼苗,一棵幼苗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精心浇灌后,开花结果有了丰硕的收成,一项课题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艰辛探索之后,终于到了收获季节。一项课题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有许多工作必须要去做,而且必须要做好。本文主要是围绕课题实施…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可传神”、“画龙点睛”等等,却很少说“手可传神”。其实,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手与眼睛能同样传神,对手进行描写和刻画也有“点睛”作用。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透露人物的心理活动。眼睛和脸部表情最容易诚实地泄漏心灵秘密,特别引人注意;而对于手,人们倒常会忘记它也能泄漏内心消息而有所忽略。如果能抓住手的反应画人物,有时会更加逼真。“执手相看泪  相似文献   

11.
话题一“手”人人都有一双手,分手与握手,动手与袖手,援助的手与索取的手,温暖的手与罪恶的手……不同的手引出不同的故事,给人不同的启发。请以“手”为话题,把对你影响最大,对你启发最深的手写出来,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在600以上。[应考指津]话题一指明了写作的范围“手”,但有关手的内容太多,怎样写才能既符合题目要求,又不落俗套呢?以下三点往往行之有效。一是化大为小。在你熟悉的手中选那双你“感受最深”,“对你影响最大”,“你最了解”的手来写。二是虚实结合。手是实的,可由此运用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由灵巧的手、…  相似文献   

12.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运用“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的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多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  相似文献   

13.
龙文希 《培训与研究》2006,23(4):18-19,56
古人从汉字的排列和检索的角度归纳出了部首。“手”在汉字中是偏旁,是部首,是部件。本文探讨了汉字中关于“手”的表示法及其形变的源流,既有历时的梳理,也有共时的比较,同时对现代汉字中“手”的部件的简省、代用和混同现象也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4.
小引“手筋”是围棋术语,意为非常有力、非常有效、克敌制胜的手段。围棋有“手筋”,应考作文有没有“手筋”呢?要是大考中写作文时也有“手筋”该多好哇!你一定会这样想。别着急,还是先看看下面这篇大考夺魁范文吧,你也许能从中找到答案。夺魁实况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之快,似乎已经无法用“白驹过隙”来形容了。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为“中学生是否该用手机”而纠结;而眼下,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手机早已不仅仅是中学生用以通话和发短信的工具了,中学生中热衷于手捧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看视频、玩游戏的“低头一族”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汉字部首“手”的形变初探四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志国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手”都汉字有278个;到了现代,王竹溪的《新部首大字典》已收入“手”部汉字1324个。可见其本生能力之强,同时也可以看出“手”在汉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手”是个象形字...  相似文献   

17.
排球发球历来都是用非击球手抛球,也有偶尔采用双手抛球的。根据抛球的目的不同,本文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了抛球与击球的关系,提出了“同手抛球”与“异手抛球”的技术新概念,弥补了排球教材中有关该问题的论述空缺。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20年新高考I卷“距离与联系”、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和2021年新高考I卷“至弱与至强”是二元思辨;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新高考II卷“选择·创造·未来”和2022年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是三元思辨;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是四元思辨。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沿袭近年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命题趋势,是“技术、时间与人”三元思辨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9.
仲子 《家长》2004,(Z2)
孩子虽小,但他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孩子的眼睛和思维往往与成人迥异,他们有自己生活的世界。我的孩子高随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帮”爸爸一起修东西,爸爸问他:“你知道屁股是干什么用的吗?”“屁股是拉大便用的。”“腿呢?”“腿是走路的。”“手呢?”“手是拿钉子用的。”其时,他的手里正握着一枚钉子。“嘴是干什么用的?”“嘴是吃东西用的。”“眼睛呢?”“眼睛是闭上用的。”说着,就闭了一下眼睛。“耳朵呢?”“耳朵是能摸的。”用手做摸耳状。“鼻子呢?”用手做摸耳状。“鼻子呢?”“鼻子——也是能摸的。”“那么头发呢?”孩子略一沉…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当我们将关注的视角投向现实世界“,文本解读个性化”又是一番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追寻“文本解读个性化”这一理想的实践过程中,是不是也正在失去一些不该失去的要义呢?主体追寻,我们无声的“失落”问题凝视“1.众手不举,众口不开。”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却越来越淡漠,昔日的激情已消磨殆尽,随之而来的是冷眼旁观、侧耳旁听,始终不愿全身心地融入阅读、思考、表达中“。文本解读个性化”课堂遭遇了“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