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晓瑜 《现代语文》2006,(10):17-17
宋朝名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取号“东坡”的原因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关。  相似文献   

2.
难解的别号     
张戬 《语文知识》2005,(9):30-30
《语文知识》2005年1期所刊《苏东坡名号知多少》一文称苏轼号“东坡居士”“老泉山人”。苏轼号“东坡居士”众所周知,但“老泉山人”不知出自何处。笔者孤陋寡闻,只知道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问题,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给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苏轼始号为东坡。  相似文献   

4.
苏轼贬寓黄州时思想十分矛盾,提出了“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之说,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由于廪入不继,全家人都有挨饿之忧,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得不在东坡地上躬耕,并自号为“东坡居士”。这一嬗变,在中国文化史上,尤其是在迁谪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从而达到了封建时代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苏轼(七册《题西林壁》及《冬景》)(公元一○三七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诗文有《东坡七集》。李白(五册《夜宿山寺》及《早发白  相似文献   

6.
宜兴市东坡中学坐落于陶都宜兴丁蜀镇,是一所有近70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乡村中学。近年来,该校通过创办校刊《东坡园》,开设校本课程《走进东坡文化》,建设东坡文化广场,研究“东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等方式,充分挖掘文化传统,坚持走文化立  相似文献   

7.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长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苏是世间少有的通才,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是开派人物:他的散文精到透辟,富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有表态,入乐可歌,又属长短句”的原则,经过长期的考辨,补定苏东坡诗中词40首。这些诗中词早已存在,大都有词牌可依,而且历代学者(包括东坡本人)及其编印的“东坡集”都将它们作为“词”收录进去。有人持有异议。一言难辩,只好就东坡“诗中词”争鸣的具体篇目,一一考辨,提供新证以答复之。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是个响亮的名字。但这位古代文豪苏轼为何取号东坡居士,知之者却未必多。过去以为是因他曾在谪居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东坡筑室而居之故。新版《辞海》乃至《辞源》也都这样解释“苏东  相似文献   

10.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一首诗,叫做《初到黄州》。一讲到苏轼,三个名词会同时进入脑际:首先是“苏堤”,苏轼为官抗水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杭州城里的一大景观。其次是“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在诗、书、词、画上的非凡造诣和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而一再为人们所引为广告之语,比如“东坡肉”、“东坡酒家”、“东坡酒”等。第三个名词是“乌台诗案”,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苏轼曾用诗句来…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谪居黄州,并非因什么“鸟台诗罪”,而是神宗袒护,将东坡编管在黄州的。黄州自古属于“穷乡僻壤”、“楚头吴尾”、“下等州”。黄州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环境,是流放文武官员的世袭之地。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赤壁两赋一词,与他黄州的贬谪生涯和他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紧密相关。东坡频频登临赤壁,面对江南武昌西山吴王行宫,联想三国赤壁之战,权把黄州赤壁当作盖世英才鏖兵的周郎赤壁,向往英雄事业,写诗作文,“发抒牢骚,假曹周以寓意”。逆境出人才,愤怒出诗人。贬臣东坡成为英雄,流放地黄州成为名邦。古今中外文人,把对周郎赤壁战事,对东坡人生感悟,都倾注在黄州赤壁及其二赋一词上,使得黄州、赤壁、东坡、二赋一词,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12.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五十万字,是石声淮、唐玲玲两先生继《苏轼文选》(由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数十年来学术界在东坡词研究方面的又一巨获。东坡词在宋词和整个词史上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东坡以前,词基本未出“艳科”范围,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几为填词唯一风格。至东坡先生出,“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对书画及文学都很擅长。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人们常把他和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称为“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有一种读书的绝妙方法,后来被世人叫做“八面受敌”法。什么叫“  相似文献   

14.
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化现象的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坡“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化内涵,从而认定东坡嘱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东坡的词学观“和东坡体”的独特体征,是我认识东坡新词的两把钥匙。再次通过考察和辨析,我认定:乐府是词,歌词是词,楚词是词,长短句是词这种观点自然有点绝对化,我不会采纳。但是,具体词人具体分析,东坡的乐府是词,东坡的歌词是词,东坡的楚词是词,东坡新词长短句也是词毫无疑义。东坡新词是诗也是词,是诗中的词“,诗化”的词。为此,我将与音乐藕断丝连的部分东坡诗,按着“史有表态,入乐可歌,又属长短句”的原则,从诗中分离出来,归入《东坡乐府》词集。我还将为东坡四十六首新词做笺证工作。是成是败,让历史评说。  相似文献   

16.
十七字诗     
在谐趣诗中,有一种诗体叫“十七字诗”。它由五言三句,末句二言组成,末二字点明或突出主题。如俗传的“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两人若相比,差多。”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常喜颜的人,好作十七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寻根、意象传承角度揭示《红楼梦》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曹氏之祖曹彬之孙女(仁宗后)搭救苏轼免死,雪芹之号取自苏武《东坡八首》,曹雪芹有苏东坡情结。东坡与雪芹具有相通相承的石头情结和石文化土人骨气节操、精神品格。苏轼诗文中的物象,经雪芹重塑为人物形象。如从雪泥鸿爪到雪雁形象,从“睡鹤”到“醉眠芍药茵”等。将苏武诗文形象,取原型而复制为小说形象。如从《雪堂记》到凸碧堂凹晶馆境象,从苏诗到刘姥姥簪花,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从强人说鬼到刘姥姥信口开河,以及苏曹通同的食色文化意蕴等。  相似文献   

19.
饶学刚先生的苏东坡研究,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国学网,成为“现代苏学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东坡研究特色鲜明:爱求异思维,不吃现成馍;重实地考察,重文献稽征;强调读懂读通原著,多让东坡说话;擅长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形成多维视角。他虽年逾古稀,仍甘心寂寞,安于清贫,孤守寒窗,继续走东坡研究之路,提携后学者,为弘扬东坡文化和保护东坡遗迹而呼号而奉献。  相似文献   

20.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