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刘勰的《文心雕龙·熔裁》中有这样一句:"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所说的就是文章详略的问题。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更好地吸引读者。具体说来,确定详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有效选材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但不是所有素材都能够进入作文。特别是考  相似文献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句中的“克终者盖寡”一语,课本及诸多资料中均作如此注释:“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盖,表示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此注似欠妥,值得商榷。“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为对文,句式相对,句意相反,形成鲜明对照。“善始者实繁”,意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作品都得以语言为载体,鲁迅手稿语言的个性艺术,透过“添注涂改”, 达到了“善删者字去而意留, 善敷者词殊而意显”之效,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而且是修辞的高手  相似文献   

4.
"涵泳"一说,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他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曾国藩对朱熹的涵泳说颇为推崇。他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一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中以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复杂一些。现分述如下: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这类情况的语言标志是:这个动词在句中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示例: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死生,昼夜事也。以上五句中加点的词,都属动词活用为名词,有的作  相似文献   

6.
张东河 《新高考》2008,(11):11-11
高考作文来说,要达到"用词贴切",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是穷形尽相,贴切地选用动词。叶梦得《石林诗话》说:"老杜(杜甫)……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其言春容闲适,则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动词用得好,则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二是声色兼具,贴切地使用修饰语。  相似文献   

7.
姜尧章《白石诗话》称:“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又云:“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以言外有意?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是无往而不可的。应该说,言与意是统一的。但也不尽然,如词不达意,话不传情,这是一种情况;意在言外,言有尽而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鉴赏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想象,在想象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屈原的飘风云霞和李清照的风情万种。姜夔《白石诗说》云:"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文学一直以来追求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为”表被动肇始于春秋,在二千多年的语言演变中,它虽然行“为……所”的常式,但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变式。这些变式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是历千年而不衰。笔者搜集并分析了下列几种变式: 1.“为……于”式 这种被动句是由“为”字式和“于”字式两种被动式组合而成。我们知道,“于”表被动时,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较难,因为“于”既可引进主动者,也可引进被动者,所以需要从句意上考虑才能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而“为”表被动很易分辨,这样,“于”字式需引进“为”字式来帮助表达,这就形成了“为……于”式,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张羽军钮秀①张翚,字羽军,一字舒采,吴县人。工诗善琴,而豪于饮。性善交游,重然诺,即利害无所避。年十八,从其父游于京师。闻旗人有法宝者,才而好士,以诗谒之,一见倾倒。宾于家,礼意优渥,往来酬唱者半载。翚父促归,宝以五百金为赠。  相似文献   

13.
论文的人,大都主张精炼简约,而反对繁芜重复。刘彦和说:“同辞重句,文之肬赞也。”(《文心雕龙·镕裁》)刘知几说:“《公羊》(当作《谷梁》)称郄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共类逆’,必事加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史通·叙事》) 繁芜重复是应当反对的。但有时适当地反复使用同一词语,能使文章更加生动,而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顾炎武《日知录》十九<文章繁简>条有一段话: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  相似文献   

14.
蔡侯纸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①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②乃造意,用树肤③、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④,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注释]①缣帛:缣,细密的绢;帛,丝织品的总称。②伦:蔡伦,东汉人,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革新者,被封为龙亭侯,故称蔡侯。③树肤:树皮。④元兴元年:元兴,东汉和帝年号;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习题]1.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①故天下咸称“蔡侯纸”②并不便于人③伦乃造意④自是莫不从用焉2.解释文中的两个“其”字。①其用缣帛者谓…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16.
千古文章意为本。高考作文更如此。意胜则文胜,意顺则文顺。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立意善文意才会美。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做到以意取胜呢?以小见大,这种方法可是我们高考作文得分的一大法宝。好的文意总是在日常事、平常人的描述中挖掘深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意则期多,字唯求少”。忽视“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的要求,不注意字、词、句的简炼,就可能出现文字累赘、词语堆砌、前后重复等毛病。这种不必要的重复便是赘言(tautology)。一般说来,赘言是一种语病,应当避免;但有时正确地使用赘言,反而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使意义更明确,达到强调的效果。语言中的赘言现象有相同词语的重叠,前后反复出现;有近义词的连续使用;更有一  相似文献   

18.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做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意尽则止@章怡…  相似文献   

19.
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震撼激射( )2.吞天沃日( )3.如履平地( )4.吴儿善泅者数百( )5.溯迎而上(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7.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方其远出海门 、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吞天沃日4.皆披发文身——5.吴儿善泅者数百一6.而旗尾略不沾湿一7.江干上下十余里间8.而僦赁看幕 三、下面句中划线部分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是【 】 A.仅如银线 B.大声如雷霆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D.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下面句中数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六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两个字值得商榷。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其中的“百”,有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写作“昔”。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