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婉曲”高俊兰“婉曲”是相对直说、明说而言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该直说或明说的则直说或明说,不该直说或明说的则用婉曲语取代。婉曲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精细方式,用得好,听者易于接受;用得好,可以增强幽默感,构成谐趣。相反,对那些不宜直说的而...  相似文献   

2.
根据辞格的定义及其建立辞格的原则,我们发现很多辞格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交叉重合现象较为突出,不便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辞格建立的系统性,本文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着重从"婉曲"、"折绕"的定义、辞格建立的标准及辞格建立的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婉曲"与"折绕"的分合问题,根据"大同小异归并,大异小同分立"的原则,我们认为"婉曲"、"折绕"所包含的修辞现象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应归并在"婉曲"这一辞格中,并根据内部的具体情况将"婉曲"分为"婉言"、"曲语"、"折辞"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运用春秋笔法,婉曲地表达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爱憎与好恶,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观点,寄予自己无尽的慨叹于曲笔之中.  相似文献   

4.
余礼娜 《现代语文》2009,(10):67-68
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探究了:《斯坎伯瑞集市》这首经典老歌的修辞因素。这首歌曲具有压韵的语音特点;运用了反复、双关、婉曲等修辞手法;“Parsley”“sage”“rosemary”及“thyme”四词的反复使用也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描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悲剧,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的陪都重庆。小说是在充满了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和家庭内部矛盾的背景上展开的。特殊的环境,复杂的人事关系,使作者比较集中地运用到了“婉曲”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有话不能直说”的时代。纵观全篇,“婉曲”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五种: 一、换个角度,从侧面谈 有些话,由于某种表达上的需要,不易从正面直说,需要换个角度,从侧面谈,使本来平直的话,变得婉转一些。  相似文献   

6.
婉曲与含蓄     
婉曲,就是说话者的本意不直接说出,而用婉转、曲折的话烘托暗示出来的一种修辞的手法。在行文中恰切地运用婉曲,把话说得委婉平和,或让人易于接受,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或增强讽刺意味,加大语言力度;或丰厚某一意境内涵,昭显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竞选州  相似文献   

7.
卢前丽 《文教资料》2010,(13):21-23
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幽默语言中别具一格的表达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成了形式,修辞手段成为载体。是幽默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修辞、幽默与修辞手段的关系。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比喻、婉曲、别解等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具体运用,同时讨论了各种修辞手法在幽默语言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考中 ,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国古典诗词。虽说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层次中最高的一个 ,但试题所涉及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评价。只要学生研读一定量的作品 ,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做题技巧 ,是可以突破的。古诗词从表现风格看 ,可分为婉曲与真率 ,即常说的曲与直。本文拟从这两点入手 ,对鉴赏题中经常涉及的表达技巧进行简单的梳理。从抒情方式看 ,真率就是直接抒情 ;婉曲就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 ,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 :“日暮征机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李白 :…  相似文献   

9.
章对英汉语中委婉这种修辞手法进行了比较,主要从产生根源、产生心理两个方面比较英语的委婉语(euphemism)和汉语的婉曲。在跨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委婉表达的实际运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黄崇宁 《现代语文》2007,(7):120-120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在表现思亲怀友之情或离乡别井之意时,不直接写自身却从对面落笔,别出心裁地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愈有意味。这种表现手法,人们称之为“主客移位”或“对写法”。近几年高考考查有所涉及,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边塞诗作中 ,诗人们常常使用“月”与“乐”这两种具有声色因素的意象 ,并借以表现征人的生活和感情。这两种意象直接诉之于读者的视听感觉 ,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又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进而使边塞诗呈现出有别于阳刚的一种婉曲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宋词是一个蕴含阴柔之美的世界:香艳婉媚,柔美钟秀,细腻精致。天象中的斜风细雨、淡月疏星,地理上的幽壑清溪、平湖曲岸,情感上的锐感灵思、深怀幽怨,是构成这一柔美世界的质材。它们在宋代词坛上营造出千姿百态的婉约幽隽之境。香艳婉媚:晚唐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江南城市风光秀丽,诚所谓“市列珠矶,户盈罗绮”、“举目则青楼画阁”。从追求外在功利中退缩下来的两宋词人,为“金翠耀日,罗绮飘香”的旖旎艳情所包围,不再作“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的豪言壮语,而是魂系“小廊回合曲栏斜”的“谢(娘)家”。他们“浅斟低唱”,唱“彩袖殷勤…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辞手法运用出色,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其中婉曲、引用、排偶、比喻等代表了汉初修辞运用的最高水平,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任安书》也反映了司马迁强调“情欲信,辞欲巧”和“综合”的修辞观,对汉语修辞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1.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2.婉曲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3.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她哭…  相似文献   

15.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国古典诗词:虽说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层次中最高的一个,但试题所涉及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评价:只要学生研读一定量的作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做题技巧,是可以突破的。古诗词从表现风格看,可分为婉曲与真率,即常说的曲与直:本文拟从这两点入手,对鉴赏题中经常涉及的表达技巧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自古到今,“死”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一个恐怖的或不祥的字眼,说到死,往往要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代替。这就形成众多的婉称词,即用一个委婉性的词语替代“死”这个词。在各民族语言的别称词中,“死”的婉称是最多的,而汉语尤甚。从修辞角度看,“死”的婉称是由多种修辞手法构成的。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词作家思念亲人时,往往撇开自己,而从对方写起,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就采用对写法。对写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主客移位”,即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自己,而从对方落笔,选择巧妙的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愈有意味。  相似文献   

18.
胡记霞 《教师》2008,(12):93-94
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能够真正地贯彻“读”这一环节,采用各种读法让学生去体会诗歌婉曲精炼、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联想,去享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真正感受阳光的灿烂、雪山的美丽、沼泽的诱人……真正实现诗意地飞翔。  相似文献   

19.
古人作文,讲究直者婉之,枯者腴之,板者活之。意思是说要把文章的平直,干瘪、呆板之处,写的婉曲、丰满、灵活多变。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古代文家认为,能否恰当的运用那辗手法是个关键。譬如清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就直截了当地说:“题固蹙,而吾文乃甚舒长也;题固急,而吾文乃甚迁迟也;题固直,而吾文乃甚委折也;题固竭,而吾文  相似文献   

20.
宋代晁氏家族“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对文化的重视使其逐渐形成了“博”与“异”的整体特质。在诗歌特色方面则表现出永怀善怨的抒情特点,深婉曲折,“蔚然类骚”“怨诽不怒”。以较为婉曲的形式书写史事、时事以及心中不平,同时注意将这些感情压抑着打并起来,使得此类诗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