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2.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3.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否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同学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如果教材能对该句涉及的并提修辞方法稍加说明的话,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并提",本作"并提分承",又叫"合叙""分承",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放在一起叙述,亦即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在一起,使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杨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解释说:"分叙则文繁","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但在理解时,要从文意人手,将原句  相似文献   

4.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都能记得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这种将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也有把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或四句)来叙述,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艺术效果的,不过需要将这几句话的意思放在一  相似文献   

6.
一、《劝学》书注:P269⑧[而]连词,这里表示因果关系。(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 原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分析:很明显,这里的虚词“而”意为“于是”,表示的是顺承关系,并非因果。二、《师说》书注:P275④[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尽管这里的“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7.
先看例子。《汉书·魏豹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这实际上是把两个句子(如颜师古所注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这是古汉语里一种修辞手法,叫“并提”,有的叫“分承”,也有的叫“合叙”。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在一句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文辞简练,句子紧凑,因而常被古人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在中学文言文里也能遇到,例如: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句读之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  相似文献   

11.
高二册《师说》一文,把“句读之不知”注作“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这一注释,沿用了1987年修订教材的说法,显然是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当成了两个偏正短语,“之”作为结构助词,树当于“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仍是  相似文献   

12.
陈应好 《学语文》2004,(4):35-35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奉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相似文献   

14.
课本把《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释为“句读的不明,疑惑的不解”。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两处“之”当作助词“的”理解了。这样理解很别扭。其实,这里的“之”应解作“复指宾语‘句读’、‘惑’,表示宾语前置”。整句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这样既通畅,又明白。关于用“之”复指宾语,表示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  相似文献   

15.
《师说》中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句读的重要,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句读要正确。句,指的是一句完整的话。读,指的是半句话。句读正确,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7.
韩愈在《师说》中将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另一种是“受之书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前者传授的关乎人生的大道理,是“人生之师”;后者仅仅传授讲解书本知识,是“句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  相似文献   

1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个句子出自韩愈的《师说》。教材的编者对此句的注释一直是注为“句读的不明,惑的不解”,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别扭,好像是在听日本人讲话。影视作品里的日本人说话就是这样的,如:“你的不好”、“饭的不吃,菜的要吃”等等。实际上,这句里的“之”  相似文献   

20.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