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这些诗人词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美称。美称多是根据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词个性来命名的,笔者以为古代诗人词人的美称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借用诗作或词作名称而称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传诵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明代诗人袁凯因作一首《白燕》诗而得名,人称之为“袁白燕”。南宋词人张炎,因写有《解连环·孤雁》词一首,其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因而被人们称为“张孤雁”…  相似文献   

2.
作文千变万化,究其本质,无非“因”和“果”的关系。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从“因”到“果”的实现过程或根据“果”推论“因”的过程。作文中的“果”,也即我们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指向。除典型的议论文之外,“果”不直接出现,而蕴涵在文本中,文本就是“因”。一篇完整的作文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3.
诗杰——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其诗构思新奇,流丽婉畅中蕴含着宏放浑厚的气象。他与同时代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后人誉称为“初唐四杰”。故后人称之为“诗杰”。诗狂——贺之章,初唐诗人,字季真。其诗清新通俗,常为人争相传阅。他秉性放达,自称“四明狂客”,故后人称之为“诗狂”。诗骨——陈子昂,初唐诗人,字伯玉。在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  相似文献   

4.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5.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6.
黛玉与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实际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有着诗人一样的情怀。对于做诗,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她的“诗形”;她的“诗才”,更是红楼别的女儿们所不及的。而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的“诗心”。所以,诗就是林黛玉的魂。  相似文献   

7.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8.
杜荀鹤自称“苦吟士”,但不是典型的苦吟诗人。他以“伤时”、“济物”的时事诗、政治诗而奠定了讽谕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又以明丽清新的写景诗句而与苦吟诗派某些诗人创作的幽冷奇僻场景和哀怨凄苦情调大异其趣。《唐风集》全部是近体诗,其创作的特色是:散句多用重字叠词;对句多用数目字;对联多用流水对;对联精心写景。“杜荀鹤体”的特征是以律诗写时事,以通俗的语言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9.
江西诗学对形式的过度关注历来被人诟病,然而,这只是江西诗学为解决初学诗者的难题而不得不采取的下策。江西诗人们自然知道诗歌情“意”内容的重要性,但对那些初学诗者而言,形式“法”度则是他们更关注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二者之间紧张关系是江西诗学面临的难题。江西诗学提出“悟”之主张,依然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0.
其实,文学作品是以质论价的。质量不高的作品,即使写得再多,也难被人关注,更不用说流传千古了。司空图说:“不朽才消一句诗。”(《争客》)只一句诗,抑或是一首诗,便足以令诗人千古留芳,这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东晋七岁女孩谢道韫,因用柳絮拟下雪,“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写得贴切传神,而被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 ,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众星拱月的意象结构与意境生成的艺术。《雨巷》一诗的独创性首先体现为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生成艺术。该诗创造了三个主要意象 :雨巷———雨中的巷道 ,悠长冷清而又寂寥的巷子 ;“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者 ;姑娘———“我”希望逢着的一位想像中的姑娘。诗人又以油纸伞、丁香、姑娘的眼光、芬芳、颜色、梦、颓圮的…  相似文献   

12.
闲话文人     
近现代文学史上,喜欢动武的文人很多。 诗人、古文名家林庚白四岁能作文,七岁能写诗,被称为“神童”。柳亚子和他结识之后.非常欣赏他的旧体诗.认为他的诗“入木三分骂亦佳”。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刻地开拓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其特点是: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渲泄而追求智慧的凝练,情智合一。卞之琳先生是中国新诗坛20世纪30年代奠定这一审美趋向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笼络下层和知识分子,寻找更多的为维护封建王朝既得利益而“不惜肝脑涂地”的“志士贤臣”,一方面,运用“以诗取士”的方法收买和拉拢一些贤能之士,很多人因为诗做得好而跻身于仕途,有的甚至仅由于写出了一两句好诗就捞得了一官半职,成了所谓的“一诗官”。另一方面,他们对那些不愿束缚在统治者的清规戒律之中的诗人,则又采取冷落、排斥,甚至罗织“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无情地打击他们,因此,常常有许多正直的诗人因诗而罹祸。  相似文献   

16.
仿拟是一种修辞格,指模仿套拟某种既成的语言格式,多用于讽刺嘲弄。仿拟诗就是对前人诗作的格式、文字或含义进行改动而写成的诗。现把笔者搜集到的数首“仿拟诗”抄录如下,以飨读者。明代成化年间,御史冯彻因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被发配到辽东充军。因好心不得好报,他在悲愤中套用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中的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11,(Z2):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