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3.
传神·准确     
×××同学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概括地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传神、准确。先说传神。全文写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主要写扁鹊对桓公病情的判断。一见桓公,“立有见”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的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的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对桓公病情诊  相似文献   

4.
等时间隔法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相似文献   

5.
历史     
1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  相似文献   

6.
历史     
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扁鹊说:“不及时医治恐怕病将加深。”蔡桓公正色说道:“我没病.你们做医生的就是爱治那些没病的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扁鹊默然离去。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多少年来,几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参总是联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阐释故事的哲理,甚至认定该成语出自这则故事。这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为此,本文略作辨析。蔡桓公没有“讳疾”,也谈不止“忌医。“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从故事的内容看,蔡桓公在体痛之前,并不知有疾在身。尽管扁鹊屡次相劝,但他不痛不觉,不以为然,反以小人之心揣度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当其“体痛”时,始知有病,便立即“使人索扁鹊”,足见其求医之心切,并非“忌医”,“讳疾”。显然,从桓公的角度引申出“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0.
副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配合实词造句和表达意义上的神妙与独到.《扁鹊见蔡桓公》写蔡桓公拒绝扁鹊的第一次忠告后,快节奏地连用两个"扁鹊复见"句.句中的副词"复",使扁鹊受冷遇依旧察看病情并反复劝谏的情境跃然纸上.当扁鹊第二次忠告桓公时,"桓侯又不悦."一个"又"字和两个"不"字,和盘托出了桓公拒绝忠告和对扁  相似文献   

11.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13.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关于桓侯之死,普通认为是讳疾忌医所致。与2000年秋季启用的新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亦持此说;课本练习也遵此而设计。笔者则认为,桓侯之死并非由于“讳疾忌医”,而是严重的偏见造成的。一、桓侯没有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之前一直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尽管有疾病潜伏,他压根没察觉到,而不是有病不愿说出来,也没认为小病不治无大碍。他的病由小到大终至于死,只有扁鹊清楚,怎么能说桓侯“讳疾”呢? “不知有疾而讳疾”的说法十分勉强。《辞海》释“讳疾忌医”为:“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怕别人批评而…  相似文献   

14.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孩不够乖,两只耳朵真奇怪。批评话儿听不进,甜言蜜语入耳来。话说扁鹊是神医,当年来见蔡桓公。一眼看出王有病,曰:“王有病于肌肤。”蔡桓公大发雷霆。扁鹊二次见蔡公,曰:“王有疾在肌肉。”蔡桓公怒气冲天。  相似文献   

16.
时间:公元前201年地点:网吧人物:扁鹊、侍卫、蔡桓公好几天,蔡桓公都没有上朝,大臣想他可能是生病了,就叫神医扁鹊去看看。谁知他不在宫里,最后扁鹊用全球定位系统在一家网吧发现了蔡桓公,他正在和两名侍卫玩着电脑游戏呢。扁鹊来到那家网吧,他刚进网吧就看见蔡桓公睁着一双疲惫的眼睛正贴着电脑屏幕在玩游戏。扁鹊喊了好几声,蔡桓公才转过身来看了看他说:“找寡人何事?老扁。”扁鹊说:“大王,你整日在网吧玩电脑,我想你可能已经有病在眼睛上蔓延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转成其他病症的。”桓公却不理会扁鹊的劝告,又接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扁鹊治病》。课文的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当他第一次见到国君蔡桓公时,便直接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告知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还会加重;而蔡桓公根本不听扁鹊之劝,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以后每过十来天,扁鹊都要来拜见蔡桓公并劝说一次.彝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无济于事.扁鹊干脆逃到秦国去了。等到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18.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  相似文献   

19.
第一册1.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扁鹊见蔡桓公》3.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扁鹊见蔡桓公》4.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扁鹊见蔡桓公》5.日知其所亡“亡”同“无”《乐羊子妻》6.屏弃而不用“屏”通“摒”《为学》7.但手熟尔“尔”通“耳”《卖油翁》8.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西江月》  相似文献   

20.
《扁鹊见蔡桓公》一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事情也并不紧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