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相似文献   

2.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严羽站在诗学的立场上,提出“当行本色”说,以反对宋诗散文化走向;他以禅理为参照系,分析了诗之思维内质。在“兴趣说”中,严羽仍以维护诗之文体本色为己任,建构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盛唐是传统诗歌的顶峰,如果再要发展,只有变化。退之诗多议论,是诗的散文化;义山诗多材料,是诗的骈文化。至苏东坡、黄山谷出,“粹书以为诗”,“议论以为诗”,唐人之风尽变矣。严羽生当江西鼎盛以后,四灵蹶起之时,“什么叫诗”和“怎样学诗和作诗”?争论最为激烈。《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出的“别材说”,既反对“资书以为诗”又反对“捐书以为诗”,是从诗材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别趣说”既反对作诗尚理也反对一例言情,是从诗趣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兴趣说”和“妙悟说”,则是进而谈“怎样学诗和作诗”的。本来问题很清楚,由于严羽以禅喻诗,后人就越谈越玄了。本文企图对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据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后,诗话家很重视诗的趣味。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就标举“兴趣”说,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何豁汶《竹庄诗话》引《禁脔》云:“诗分三种趣:一曰奇趣,二天趣,三胜趣。”还有“风趣”、“理趣”等。凡此种种,其共同点都认为:诗要有一种审美的趣味,或则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韵味情趣,或则在写景状物上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或则能让读者于艺术形象中接受某种哲理的启示。而这一切都是在浓郁的诗味,盎然的兴趣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吸引力中得到的。当然,这趣味应是高尚的,起码应是健康的,绝不是指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诗趣,不是衡量诗  相似文献   

6.
<正> 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而宋诗中尤以“东坡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苏轼的诗趣,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宋代诗圃中的一簇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趣的群体“每一滴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光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诗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渗透在苏诗中的趣由于诗人的感情世界的五彩缤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活法”诗人,其诗在《沧浪诗话》中独列一家,严羽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诗被严羽单独列为一家,缘于它鲜明的特征:活、奇、趣、俗。那么,杨万里如何将“雅”与“俗”调剂在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独具创格的“诚斋体”的呢? 说到“雅”,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杨万里的诗学渊源在哪里?南宋诗坛上,凝定的江西诗派模式影响极大。杨万里与同时代的陆游、范成大等诗人走的是相近的师承道路。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这里说的“江西诸君子’包括黄庭坚、陈师道、曾几等人。而…  相似文献   

8.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感到逸趣横生,难以言传:或者移情入景,状物传神;或者巧比妙喻,警策动人;或者精思附会,别具匠心……凡此种种,都洋溢着一股诗趣,增加了悠然不尽的韵味。所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说:“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趣呢?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袁宏道曾这样说过:"诗以趣为主。"然后他又这样来解释"趣"字:"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号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趣"就像山色、水味、花光、女态一样,它不易于言传,需要用心去体会,而"诗趣"亦是如此。单纯地"就诗论诗",比较容易走入乏味无趣的境地。而从诗歌学习中获得趣味,不仅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有关,还与个人的生活情趣、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0.
“趣”与“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术语。《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旨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邯郸步也。”可见,“趣”不仅是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也是鉴赏者的审美标准和需求。钟嵘《诗品》云:“诗有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可见,“味”,不仅指作品的审美内蕴、也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感觉。欣赏者只有通过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即对作品反复体验、玩味、联想,…  相似文献   

11.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说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论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轻松驿站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许疲劳,吐了几缕清香。诗趣有好几类,山水诗清幽,边塞诗粗犷,爱情诗入骨,亲情诗温馨……这里只挑几  相似文献   

13.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诗形、诗味、诗趣三个角度对小诗进行了审美观照。在诗形上,小诗短小精悍、玲珑可爱,不仅给读者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还极易激起人们的阅读欲;就诗味而言,小诗含蓄隽永,韵味无限,集中地体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从诗趣上看。小诗兼具理趣之美与灵趣之美,从而使小诗既具理性的深沉与厚重,又使之具有空灵之美,诗意升腾飞扬。  相似文献   

16.
严羽论诗,标举“兴趣”。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谈到‘兴趣”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概念如“兴致”、“意兴”等的地方甚多,而其它不少论述也往往与“兴趣”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兴趣”在严羽诗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所以历来研究严羽诗论,人们既瞩目于它那“以禅喻诗”的特色,又很看重其中的“兴趣”说。而究其  相似文献   

17.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8.
沧浪“妙悟”说与审美的直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用“妙悟”说诗,是在对诗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上找到了与禅悟的某些共通之处。严羽将诗的独特的审美特征称为“别材、别趣”,而要领悟、体味这种独特的艺术美,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这就是“妙悟”。严羽还对审美的整体性、反复性有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沧浪诗话》精义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羽在《沧浪诗活》中提出:学诗要“以识为主”、“传道亦在妙语”和诗有“别材”“别趣”。所谓“识”,即对诗的艺术鉴赏力。所谓“妙语”,是严羽对诗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别称。“别材”“别趣”则是严羽对诗的内容和审美特征的概括。严羽将这三项作为学诗作诗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而这也正是他的诗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植想象力”。诗趣,应该是我教学《所见》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