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科爱好者》2004,(4):68-68
相传佛教公元前6至5世纪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它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东汉初,佛教传人我国。它对我国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汉语成语中有不少是反映佛教生活的。从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少佛教知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成语博大精深,内容浩翰,有的来自历史典故,有的来自史料记载。成语里孕育着丰富的知识,也孕育着种种艺术和趣味,如何发掘成语中的这些宝藏,为我所用,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并加以探究的。这里,仅就成语里的建筑艺术谈一谈。  相似文献   

3.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成语都是我国固有的,哪里来什么进口的成语呢·其实,的确有很多的外来成语。这些外来成语主要有三个来源:佛教、基督教和外国文学作品。来源于佛教的成语有:盲人摸象、现身说法、昙花一现、聚沙成塔、恒河沙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成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少成语与古代书面语言关系密切,有的来自古诗文,有的来自历史事件,有的来自文献中的名句。因此,这类成语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保留着古汉语文字、语汇和语法现象。现将部分成语中的文言词解释如下,供学习时参考:“卑躬屈膝”的“躬”,指“身体”。“接踵而至”的“踵”,指“脚后跟”。  相似文献   

6.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相似文献   

7.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有的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有的来自书面记载,包括寓言故事,或历史的概括,或古书里原句的截取,或名句的凝缩、改造。下面介绍有案可稽的成语典故二则。  相似文献   

8.
蒋亚东 《语文知识》2000,(11):40-44
成语当中,有的古今词义不同,有的感情色彩难辨,有的包含典故,有的具有比喻意义,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成语时,如果不懂古今词义的差异,不知典故出处,不辨感情色彩,不明比喻意义,就容易被它们的假象迷惑,望文生义,发生错误。下面将一些容易被误解和误  相似文献   

9.
牛气冲天、狐假虎威、龙腾虎跃、画蛇添足、一马当先……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还真不少!有的成语,有明确出典;有的成语,是美丽传说;有的成语,来自民间故事……运用你超凡的想象力,把它们变成你笔下的故事吧!有创意,有悬念,有哲理,有趣味,有幽  相似文献   

10.
“邯郸学步”、“败走麦城”、“逼上梁山”都是由地名构成的汉语成语,类似的情况,在英语中也不乏其例。不少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来源:有的源于宗教或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希腊神话传说或文艺作品。本文收集了部分涉及地名的成语,试与读者共同领略英语成语的魅力。1.meet one's Waterloo  相似文献   

11.
初中教材将成语与俗语、歇后语等一并纳入熟语,成为语汇的一部分,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作了介绍与专门训练。近些年各地中考题在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时往往出现“成语使用是否恰当,选成语填空,用成语造句”等题型,不少同学感到陌生,有的似是而非,甚至无从下笔……同学们碰到这些困难,除了平时见得少,积累少,未让所掌握的成语在脑子里“活”起来外,在运用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开始传入我国,距今将近两千年了。它的传入,对汉语成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姿多彩富于生命力的佛教成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汉语成语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铁树开花、水涨船高、七手八  相似文献   

13.
曹阳 《小学教学研究》2004,(1):10-10,3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言积累,自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熟记成语”这一教学内容。每单元的成语数量4至12个不等,一般按组词格式或词义编排成押韵成语歌,朗朗上口,便于读记。但由于这些成语都是抽象出示,缺少相应的语境,有的还相当冷僻,给儿童的记忆带来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适当的形式帮助理解,促进熟记。一、课前自学感悟倘若仅仅是靠课堂上机械背诵或教师讲解词义,记忆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所  相似文献   

14.
英语成语的来源很广,有的成语来自圣经、神话故事或一些风俗习惯,有些则来自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学习英语成语对英语阅读和翻译大有裨益.存在于英语成语中的歧义现象也值得英语学习者认真学习和研究.本文在介绍了歧义现象的同时,对歧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且总结出了英语歧义的几条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贾庆伟 《现代语文》2006,(4):99-100
一、成语运用:理解要"对" 成语运用中有好多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比喻义的理解.这些成语大都来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或诗词典故.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其它原因,我们有时很难从字面上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所以切不可望文生义、妄加揣度.要勤查词典掌握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17.
以成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含"柳"的成语为基础,分析了"柳"所包含的意象,"柳"在成语中的意象有:借指离别、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比喻春光明媚、暗指狎妓及妓院、比喻说话做事飘忽不定、表示人的心境凄凉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柳"这一我国南北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习性逐步演变而来的,并在现代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了“流俗词源”这一历时语言现象。本从汉语实际出发,从部分成语意义的变化观察流俗词源,并试图找出形成流俗词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有的是因对符号音义结合重新作出规定而变化,有的是跟随词的聚合变化而变化。外因则是对成语整体施加影响的因素,有意义侧重点的偏移,也有成语运用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汉语成语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它们有的是历史史实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叙,有的是传说故事的精髓,也有的是诗词文章的抽取或节录,还有一些成语则来自于民间的口头流传等。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又能正确运用的话,可以让语言表达得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就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并会体验到愉快的情绪。教师应从他们最简单、最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孩子们学习成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20.
佛教思想自东汉年间传入后,对我国的哲学、文化艺术和民间风俗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也与佛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