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人学乃情学。不知情,无以知文,诗词尤如此。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显然,诗词是诗人借以“言志”、“达情”的载体。诗人或缘情布景,或借景言情。故而,在学习诗歌时,若能以情驭诗,将诗情作为贯穿、理解全诗的主线,便能牵一“情”而动全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2.
学习、分析古代诗词,首先应从情和景入手,只有情和景水乳交融的诗,才能算是好诗。  相似文献   

3.
学习、分析古代诗词,首先应从情和景入手,只有情和景水孔交融的诗,才能算是好诗。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史诗。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化做诗的情韵,把诗情、哲理、斗志组成完美的统一体奉献给人们。毛泽东诗词的情、理、志的高度完美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可以借诗之情创设课堂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对诗词的体特点做了分析,并对其本体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诗言志”、“诗缘情”、“情志合一”,是诗的特质的三种类型,为准确地鉴赏古典诗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景语、情语论诗词,古已有之。我们从唐代的皎然著的《诗式》,刘禹锡《董事武陵集记》及司空图《诗品》等著作中,都可看到诗词中情与景有密切联系的相似观点。但所论都不很具体,以后也总有人提及诗词中景语、情语的问题。至清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所述则较接近王氏的结论了,他说:“说景既是说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9.
本结合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生平事迹来研读其诗,,对她的夫妻关系及她诗词的含义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朱淑真原本夫妻恩爱,后为丈夫疏离,遗弃,她的诗词写了夫妻间的恩怨之情。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歌咏情,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笔者就这一问题有关方面谈几点肤浅看法。一、辨别古典诗词题材类型。分析其思想感情类别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辨明其题材类型。古典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行旅诗、思乡诗、闺怨诗、咏事诗、边塞诗等,也有行旅诗、边塞诗与思乡诗相互兼属的情况。读古诗词应认真把握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其题材类别和主题类型。  相似文献   

11.
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而且其抒情特征相同,又都是一种有韵之文.所以统称为诗歌。但词又“别是一家,①词并不等于诗,它们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诗词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形式上的,因为从艺术形式来看,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则是“长短句之诗”,它的句式是不整齐的,所以,人们习惯于以艺术形式的差别来区分诗词。但是,仅以句式是否整齐区分诗词是不科学的,例如,(注溪沙)的句式是整齐的,但它却是词而非诗;许多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的句式是不整齐的,但它却是诗而非词。所以;诗、词句式上的差异还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时,常常提到“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怎样认识“情景交融”呢?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令人有临景入情、留连忘我之感。因此,欣赏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注意把握情与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诗词里情与景的交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绘景抒情。这样的诗一般是既写景又写  相似文献   

13.
悼亡诗词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悼亡之作,探讨那些悼亡诗的内涵,可以发现,不同的悼亡诗词书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相似文献   

14.
正6月20日-28日,由厦门老年大学专委会主办的《中国美·家乡情》题画诗作品展在本校校广场展出,为期9天。本次展览,由厦门老年大学摄影学会和诗词学会联合举办,共展出66幅图配诗作品。摄影作品从摄影学会近几年的优秀作品中遴选,由诗词学会安排精兵强将读图配诗,一图配一诗。  相似文献   

15.
每首诗词都充满耐人寻味的情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沉淀着隽永,凝结着幽美,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使学生融情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诗词丰富的内涵,徜徉诗词博大辽阔,就要看初中语文老师教授诗词的手段是否具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本文分析传授学生欣赏诗词的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6.
现今通用的《九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每册中均选有古代诗词。这些诗词在历次成绩检测、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较小,因此,有些老师对这近百首诗词的教学就不甚重视。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统观这些诗词,如果在教学中对它们忽略而过,不但曲解了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更可惜的是错过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文史教育的好机会。一、以诗载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材“诗言志”、“诗缘情”,初中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所“言”之“志”,所“缘”之“情”,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又被教材编排者用今…  相似文献   

17.
张琼 《考试周刊》2014,(97):29-29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虽然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花较多时间讲解鉴赏方法及答题模式,但学生的得分率依旧较低,以致师生谈"诗"色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文章认为,教师应该以"读"激活诗词的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诗词的寻"情"过程中,感悟诗词的情感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我参加黑龙江省初中语文第二届优质课评比,现将参赛的《诗词欣赏》一课的案例分析拿出来同广大教师共勉。 诗词欣赏的语文课对于教者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教师必须有相当大的诗词容量,并且对诗词感悟性强,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课堂上“诗气”是决定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最后,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融入到诗词的氛围中,相互熏陶感染。 一、创设情境,让诗词“立”起来 精心设计国画式FLASH动画,同时配以古典民乐,加上教师入情  相似文献   

20.
学习古诗词是加深个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学习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采用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四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中的情与意,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吟读。就是指对一首诗或词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吟诵,体会诗词的情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这里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范读水平,以体现诗词的节奏感或音乐美为目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诗词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