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学习方式的挑战,是回归课堂本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重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然生成,从而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感悟与升华积极的情感,并获得学习的快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小学《品德玉生活》课堂教学中就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例谈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余力 《宁夏教育》2003,(5):64-64
指导思想1.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注关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制的基本方向。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年龄小,好奇、好动、好胜,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8.
华军 《小学生》2013,(8):77-77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较好地理解道德观点,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些探究。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9.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福建教育》2005,(9A):54-54
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有个性、有自尊心,、有自信心、有自我意识的人;意味着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宽松、愉悦、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中,我用董文华演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耍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相似文献   

13.
钱海涌 《湖北教育》2005,(7):119-1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快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5.
马骏 《教育》2013,(6):54-55
几年前,笔者所在校开展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状态调查,通过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发现,积极型学习心理状态占的学生总数的25%,消极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8.5%,消遣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6.5%。从调查结果看,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促进、有效学习的正能量不够,和谐共荣的良性课堂生态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设计《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视频必须注重回归生活理-念,从学生日程生活出发,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体现学生个性与自然、社会、家庭的内在整合。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往生活的大门,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整体、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培养一代具有个性、才能和协作精神的社会中坚力量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其知识体系及实践活动都呼唤能有一个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以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竞争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时时都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迫切获取新知识的情感,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地、成长的乐园,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获得知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南艳梅 《考试周刊》2014,(51):178-178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生活,精心设计不同的游戏和各种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探索和认识生活,明晰事理,引导孩子改正坏毛病、培养好习惯,不断进步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