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1.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在宗教改革以前,基督教在欧洲已经广泛流传.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和俄国一带,天主教流行于欧洲其他地区.2.在天主教会内部,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意志首倡宗教改革运动.脱离罗马教皇管辖的路德教派建立起来.该教派后来从德意志传到丹麦、挪威、瑞典等地.十六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瑞典、丹麦(当时辖有挪威)国王先后发动宗教改革,宣布路德教派为国教,建立起由国王控制的路德派教会.十六世纪中期,法国宗教改革倡导者卡尔文在瑞士建立卡尔文教派.该教派流传到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这些教  相似文献   

2.
宗教改革前期,中世纪那种狭隘而不顾民众需要的大学教育招致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建立务实、适合民众需要的大学教育应时而生,并获得了新教改革家和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新教运动中心的维滕贝格大学率先开始了近代医学教育的尝试,通过病理学和解剖学的教学,为谋求新型的大学教育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从维滕贝格大学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不仅为近代医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还实现了大学的自我调整,使其逐步适应乃至融入社会和民众的需要。"崇尚科学和为民服务"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增添了浓艳的一笔,而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成了德意志教育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大学深陷困境。无休无止的宗教纷争使得德意志大学精疲力竭;世俗权力的过度干涉限制了大学的发展;这引发了德意志大学在此过渡转型期间举步维艰。虽然近期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扭转了大于此时大学衰落的负面印象,但是此时德意志大学陷入危机是毫无疑问的。  相似文献   

4.
英国国教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英国推行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英国国教会。它是否属于新教教派?课本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即第17~19页的文字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插图中把英国国教列为“新教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题3中问道:在西欧的宗教改革中,产生了哪些主要的新教教派?《教学参考书》第43页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是: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很显然,在这里,课本与教参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界定不一…  相似文献   

5.
新教在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信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约93%以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同时,美国又是宗教信仰最多元化的国家,世界上的各种教派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它们的教友和知音。在所有这些信仰上帝的人和教派中,新教信徒人数最多,新教派别最杂。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美的信教者中,新教信徒占60%左右,而在新教派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中,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社会伦理的重构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韦伯时职业伦理的研究,以“天职”为核心概念梳理了新教伦理的禁欲职业观,以宗教信仰的非理性与禁欲理性为双线交互的线索,构建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通过批判吸收韦伯职业伦理思想中的有益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颇具借鉴意义.将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作为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基础,在学生生活中倡导群体理性的道德评价方式,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仰,以构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职业道德观.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与东正教三教派的区分。基督教新教在我国通常简称基督教或耶稣教。本文主要论述近代时期基督教新教在湖南的发展演变情况。为着说明有关问题,有时将基督教与天主教在湖南的活动情况作些比较。  相似文献   

8.
17世纪,路德宗逐步繁琐僵化,脱离实际,教会生活也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活力,成为一种新教经院主义。在此背景下,德国兴起了一场虔敬主义运动。虔敬主义在德国传播甚广,促使更多的人熟习《圣经》,培养出一种更有生机的虔敬生活,增进了平信徒参与教会生活的热情,并促进了用灵修方法研究《圣经》的工作。虔敬主义运动热心于慈善事业、新教的传教事业以及教育活动,还把民族主义感情和理论的许多必要成分引进德意志文化生活,大大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促使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追求和传播高深学问为途径培养人的新型社会组织——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在大学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每一次大学对社会人才素质提升的需求满足,都成功地促进了新型大学的产生:为德意志民族培养理性的、个性完善的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催生了柏林大学;为社会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是美国赠地学院诞生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当代大学改革的成效、未来大学发展的辉煌,都将取决于大学能否继续坚守遵循探究高深学问的途径,不断丰富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19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神学上的卓越成就使他被誉为19世纪的“精神教父”,“现代西方神学的先驱”,其在哲学上的贡献使其被后人尊为“解释学的一代宗师”。相比较于威廉·洪堡和费希特,施莱尔马赫对于大学教育思想宝库的贡献常不为人熟知。施莱尔马赫在德意志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其国家哲学和人本哲学的基础上,对大学的使命、哲学院的地位和学术自由进行了深刻论述。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施莱尔马赫偕同洪堡和费希特,一起缔造了柏林大学模式,对德意志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球化语境内,在民族文化的生存遭遇合法性危机之时,回望施莱尔马赫的大学思想,对于冷静地审视大学的本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