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影     
角度之一:以“背影”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有所不同。以“背影”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教学过程和方法:一、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划出文中含有“背影”  相似文献   

4.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每当教授《背影》之时,总有一份新的感受。朱自清的《背影》具有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特征。《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桔子这平常又普通的事情,用的又是极朴素的语言。但是,读起它你会被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它的感人力量何在?就来自作  相似文献   

5.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6.
背影     
##正##扑面而来的都是一张张神态各异的面孔,驻足回首,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小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无论是朱自清那让人看了再看的《背影》,还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的注解,都让我们感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下简称朱文)是一篇传世佳作,作品中那真挚的父子相爱之情曾深深拨动一代读者的心弦。阅读了端木蕻良同志的《背影》(以下简称端木文),我们既为作者题名《背影》的艺术胆识所钦佩,也被作品中所包孕的感情所深深打动。虽然,我们不能断言端木文有借鉴朱文之处,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两文确实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两篇散文中都只写了平凡的小事。朱文写了父亲送儿子去读书,在火车即将开动时去买桔子的一件小事。这样的小事,也许是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2)
学完《背影》一课,我被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颂且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或高超的技巧,而是凭借其所表达的真情。通过"背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激。针对《背影》这篇文章,我  相似文献   

9.
背影     
无意翻开旧时的课本,重温朱自清的《背影》。不知怎的,当时学它的时候觉得平平,现在看来却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一个清晰的背影便浮现于眼前,那便是母亲的背影。对那背影最早的记忆是在幼儿园。每次当妈妈把我送到,亲自把我的手放到阿姨的手上时,我总固执地认为阿姨的手没有妈妈的  相似文献   

10.
爸爸的背影     
8月18日晴 每次读朱自清的《背影》,脑海中就会浮现爸爸的背影。  相似文献   

11.
老师的背影     
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留给我们一个伟岸的背影。呵背影,老师的背影,多像一位军舰上的舰长,率领我们冲向知识的海中,在波峰浪谷间拼搏,在乘风破浪中成功。  相似文献   

12.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13.
背影     
我们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那充满父爱的《背影》,现在再来读一读一个小区保洁员的背影,肯定会有别样的感动!——题记"刷刷刷,刷刷刷。"天刚蒙蒙亮,从大雾中射出了几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小花和小  相似文献   

14.
父母之爱是人间最伟大的一种爱,因其表达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背影遂成为人们感受这种爱的最佳角度。本文具体探讨背影的情感、文化、审美等三方面内涵,试图揭示出现在文学史上的诸多《背影》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未给过我他的背影。我那时还很小,总好奇父亲背上到底藏着什么,于是老缠着要看他的背影,父亲拗不过我,就答应了。父亲的背的确很宽大,但遗憾的是上面并没有我所期待的"宝贝"。我当时很失望,然而父亲的背影却仍旧躲闪着……  相似文献   

16.
背影     
正6月5日晴静谧的夜晚,美丽、圣洁的栀子花散发着淡淡清香,萦绕在阳台。我的脑海中闪现母亲一个又一个背影,那一个个背影陪伴着我走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啊!烦死了。"我大叫道,面对着繁杂的作业,我的脑子就像要爆炸一样。我干脆躺下,一下子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醒来了,只看见客厅的那盏金色的灯亮了起来,隐隐约约一个不算高大的背影走过,我知道那是妈妈。但我也没多想,就又睡着了。后来,有许多个夜晚,我半夜醒来都会看见妈妈的背影。我问爸爸,爸爸回答说:"你每晚都踢被子,妈妈一晚要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背影》无疑是被选为教材范文频率很高的现代文学作品之一。因为没有宏观研究作参考、指导,没有从全局出发回望《背影》在整个中学语文教育长河中的悠长身影,致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缺陷。理清《背影》在选编过程中出现的论争,梳理作品编选所经过的坎坷曲折的历程,这无论是于教师还是于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散文所表现的感情是真实的,抒情方式是蕴藉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领略出隽永的味道。《背影》是体现朱自清真实蕴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之一。《背影》创作于1925年10月,也就是作者从南方到清华大学任教后。记写的事情却是八年前父亲送他北上读书,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多少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父子之爱这个永恒的主题。散文的构思角度不同一般,语言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在叙…  相似文献   

19.
背影     
女孩梅和男孩宁是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很纯洁的友情。宁坐在梅的前排。一天晚自习,梅做好了所有的作业,觉得无事可做,就趴在桌上,眼睛直直地盯着宁的背影。猛然间,梅发现宁的背影很有趣,就萌生了一个要把宁的背影画下来的念头。于是,梅找了一张白纸,一点一点地,很仔细地将宁的背影画了下来。望着画好的画,梅不禁笑了。这时,宁恰好转过头来,见梅笑嘻嘻的,便问怎么回事。梅笑着将她画着宁背影的画递给宁,说:“怎么样,我的画技还不错吧?”宁接过画,仔细看着。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流露出一脸的惊讶与不可思议:“梅,你可真是厉害啊。”梅又笑…  相似文献   

20.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