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宇,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曰:“‘一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2.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3.
诗圣杜甫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刻苦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写诗和读诗的人,1300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而中唐诗人贾岛的“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更是千古传诵的写诗一绝,一个“敲”字写出了夜静更深老憎归来的声音与形象,比原来的“僧推月下门”不知妙了多少!从此,反复“推”、“敲”便成了写诗的人必备的条件之一。“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名诗中的那个“绿”字,也留下了一段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4.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字,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日:"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作家早就讲究对文辞语句的锤炼磨琢,晋代陆机(文赋)即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之说。对炼字锻句的重视,使得唐代诗坛出现了许多佳话。最为胜炙人口的是“推敲”的故事:据传贾岛初赴洛阳时,“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着推字,或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东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末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才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吟得一联,安一字未定,神游不觉,致冲…  相似文献   

6.
有些记者朋友兼为诗人,两行都很出色,我很羡慕。我不行,努力试了几回,都是失之于太实,不成功。新闻要求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诗也要求真实,是感情或意境的真实。两个真实不一样,这两个行当也就各有一套本事。 文学史里有一个“推敲”的故事很有名。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回得了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骑在驴子上一会儿做推的姿势,一会儿做敲的姿势。那是在京城长安,结果冲撞了代理市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是大作家,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用“敲”字好,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早就相识了,这点我们暂且不管它。 我想说的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表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要看实际情况如何。说“推”,是自己推门  相似文献   

7.
二句三年得     
贾岛“推敲”的故事足尽人皆知的。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贾岛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贾岛诗作中有一些颇为人们所传颂的佳句,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等,这些诗句或气势雄浑,或情景幽静,写得都很出色。而这些诗句又都是经过诗人不断锤炼、反复修改写出来的。贾岛的每一句诗都下过一番苦功。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他的苦吟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唐初的诗,大多很自然,到晚唐,却有些过于偏重字句的雕琢了。摭言载: “乌初赴名场,于驢上吟‘乌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遇权京兆尹韓吏部,呵喝而不觉。泊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诗府,致冲大官,”愈曰:‘作敲字佳矣。’”  相似文献   

9.
“推敲”故事流传千古.贾岛当年苦苦研究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时,他并不在乎和尚在那个月夜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是一味在想象中研究怎样开门才有意境.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文学有文学的推敲,新闻有新闻的推敲.以我之见新闻推敲,除了用词的准确、精练、生动外,其落脚点再应放在事实与原因两个方面.先谈事实推敲.在新闻写作中,这是比文学推敲再严肃更重要的任务.例如《陕西日报》曾刊登一条消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上山挖药时打死一只豹子.消息传到美国,纽约一家报纸想转发这条新闻,可是在消息中发现几处不大可信的地方.这家报社两次打长途电话到陕西日报社找作者核实,未能找到作者,便不肯轻率发表.后来,借某代表团访华之机,让代表团长充任特派记者,要他核实老妇打豹子的事实.这位特派记者找到消息作者,提了一连串的问题,由作者补充了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0.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  相似文献   

11.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由于新闻和文学艺术往往被混在一起,新闻工  相似文献   

12.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唐代诗人贾岛因痴迷于改诗句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他刻意求工,注意诗句的锤炼,以苦吟著称,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之语。这种精神对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需要提倡的。特别是消息这种体裁,要求用最简洁、是概括的文字表现事实。如果时间允许,应当养成对每句话、每个词认真推敲的习惯。仔细修改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还对贾岛和韩愈为“推”、“敲”二字使用佳话不甚理解,通过从事新闻写作,才有所感悟。今年七月六日,汉中地区暴雨重灾,勉县黄沙邮电支局长戴春生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通信线路,坚守岗位,勇敢抢险。家居支局不足五百米.竟被洪水将家中财产冲走。妻子拉了儿子,手提几十斤麦子于雨后来到支局,不无责怪地骂老戴还要不要家,同时抱住丈夫的大腿咬了一口。这是发生在邮电职工抢险保通信中的动人一幕,为了这个“咬”字,我想了许多。最后还是建议采写这篇通讯的记者用了“咬”字。起初,有些同志建议还是不写戴局长的妻子来到局里责怪,更不同意写上咬老戴的腿。认为写这会冲  相似文献   

15.
一句六改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风轻天高、寒蝉凄切的秋色,深深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于是,做了首抒怀的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为:“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完反复吟诵,觉得第四句差点劲,思索之后,提笔把“抱”字改为“占”字。再度推敲,仍然不满意,就不断地修改,陆续改为“在”、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17.
年初采访“停试”后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稿子没来得及写就参加解放军报社第30次记者全会。会上,社领导和记者部又要求攻一攻短新闻写作。我想,“落实会议精神”,不妨就从这组未完成的札记开始。这样一动笔,真还新感受不断。1、再短也能写成篇本报规定消息(新闻)不超过800字。过去总觉得牢不够用。这次想写短新闻,觉得800字还长。那写多少字?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往屏幕上一数,25个字X22行=550字。为了方便,就照着这一张“纸”写吧。第一篇写下来,觉得没丢掉啥。写到第3篇时,又长了。但因为是自己定了短字数的还是决心压下来。这…  相似文献   

18.
《新闻知识》1986年充4期刊登张永祥同志的《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的过客》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贾岛‘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查,这句诗不是贾岛所作,而是晚唐诗人卢延让的名  相似文献   

19.
潍河知道,像他这样1988年的新兵,想在新闻和文学界都获得承认,没有作品什么都是白搭,因此无论是顺境中的笑靥,还是逆境中的沮丧,他都不当一回事。潍河是由文学改行写新闻的,写惯了诗歌散文的他面对新闻,曾如狗咬刺猬般束手无策,愣把一个学雷锋典型的通讯写成个既不是诗歌又不是散文的“四不像”,拿到“师傅”靳士考那里,换回个“没味”的评语。潍河脖子一拧,转身跑了200公里路与那个典型呆了一个月。一个月之后,靳士考就在《解放军报》上看到那篇2500多字的通讯《父子兵》。老靳的激将法管了用,便不无得意地嘟回了一句:潍河…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为千年流传的美谈,人们有时也把“推敲”这一典故引用在新闻标题制作上,用以说明新闻标题应讲究文字的准确。但笔者认为,文字“推敲”仅仅是对新闻标题进行“推敲”的一个层面,严格地讲应有三个层面:即角度推敲、主次推敲和文字推敲。 一、角度推敲 标题内容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着多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