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北魏前期的新民,是指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北魏征服后迁往京师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前期的新民是指新迁之民,到后来,新民的含义扩大为新附之民.绝大部分的新民从事农业生产.北魏在新民中实行计口授田制度,加速了北魏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北魏初期各族人民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是北魏社会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过去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或者研究不够。笔者认为,以盖吴为首的各族人民联合起义,是拓跋魏统一北方过程中,爆发最大的一次人民起义。这次起义,是民族矛盾的表现,更是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北魏落后的剥削方式和残酷的政治压迫而进行的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在起义过程中,加强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北魏的黑暗统治给予了一次严重的打击,促使拓跋魏走上了封建化道路,推动了北魏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曾两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近二十五年。冯太后在临朝听政时期,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在她主持下,北魏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对北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魏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拓跋氏建立政权后,随着自身封建化过程的进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北魏政府把劝农督课政策与有条件的土地分配政策相结合,在推动农户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积累社会财富诸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对加快北魏拓跋氏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魏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前承汉、魏、晋以来法律的精髓,后启隋唐以降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的先河,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北魏的法制成就与孝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进行了著名的法律改革。推进了北魏法制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正> 拓跋珪氏封建化的过程大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拓跋珪以前——国家的形成及封建制萌芽;拓跋宏以前——国家的确立及向封建化过渡;拓跋宏以后——封建化完成。拓跋珪设八部大夫是北魏封建化的重要措施,而拓跋嗣设八大人和六部大人则是拓跋氏部落制残余的反映。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拓跋珪重视农业不仅是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北魏建立之初,系由部落联盟走向中央集权,封建化程度较低,母系残余较多。为强化皇权道武帝离散诸部并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作为北魏制度转型过程中的权宜之策,它扫清了北魏社会从母系遗风向父权集中化过渡的障碍,使后族势力衰落、保证和提升了皇权,虽有悖人伦却延续达一个世纪"子贵母死"制度;此制度并为从根本上消除妇人干政,衍生出北魏的乳母和保姆干政现象,并成为打击政敌及后宫争权夺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北魏的第三代君主拓跋焘即位以来,以其高超的政治谋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确当的战略策略,正确地把握和利用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挥着勇猛善战的鲜卑军队,先后攻灭了赫连大夏、冯氏北燕以及沮渠北凉,并且基本上解除了柔然对于北魏的军事威胁,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结束了我国北方地区自公元4世纪初开始的、历时达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改革——全面封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的第六任皇帝,是我国中古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君王。他在位期间,对北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俗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上对恢复、发展北方社会经济和促进拓跋族为主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魏孝文帝之所以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贡献,除去客观社会条件及其个人才智外,与他的无神论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为实现其“南荡欧吴,复礼万国”的统一中国的壮志,是以其破除迷信,注重现实的无神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他把这作为改革拓跋魏社会的政治思想基  相似文献   

10.
《汉中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刊登的杨富华先生《论北魏初期的盖吴起义》一文,对我启发颇大。但其中的个别观点不敢苛同,特此略述。 杨先生认为盖吴起义“促使北魏走上了封建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元五世纪后半期统治中国北半部近三十年的北魏孝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名的少数民族封建君王,但关于他的纳谏与用人思想还未见史学界有人专门论及,魏孝帝即位后,特别是他亲政后,为了摆脱鲜卑拓跋族贵州狭隘的保守势力的束缚,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改革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化习俗方面的落后状况,一改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和任人唯门第的选人任官制度与政风,虚心纳谏,澄清吏治,推行了一条任人唯贤的政策,大大地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魏孝帝拓跋宏观堪称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魏孝文帝改革 ,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 :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 ,才能非凡” ;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 ,淋猴而冠”。本文就此略谈管窥之见。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评论孝文帝改革 ,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 ,否则就难以对他作出中肯、公允的全面评价。因此 ,若要评论孝文帝改革 ,有必要先了解他生活的历史时代。1 .拓跋部进入中原以后的经济文化及其面临的矛盾拓跋部进入中原后 ,开始封建化 ,但其过程在太武帝统一北方以前进行得较为曲折 ,缓慢。当时 ,北魏北部边境地区氏族经济成份还占很…  相似文献   

1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自其在位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改制,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堪称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对于这场一千五百年前的重大改革,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大多仅限于拓跋鲜卑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范围,而对孝文帝的价值观念以及这场改革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则阐述较少。本文拟结合孝文帝亲掌大权以后的实践,对其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魏宗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来的九卿制度在中古时期完全衰落,并逐步被三省制度所取代。但是宗正卿的职能在北魏时期却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和延续,这为日后封建王朝的宗室管理提供了可资效仿的范式。北魏统治者出身北方游牧民族,他们能够独辟蹊径引入中原王朝的宗正制度,并依据华夏纲常对皇族进行系统地改造和管理,表明其封建宗法化进程的加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5~15世纪西欧主要农民斗争为对象,探讨其历史作用,透过农民反对封建化,反对封建秩序,幻想恢复公社制时期生活的“倒退”的表面现象,揭示农民用生产和阶级斗争手段直接或间接参与新社会创造活动的实际。一、封建社会初期:奴隶社会瓦解后,农民反对奴隶制、反对封建化,在斗争与较量中确立新秩序;农民在斗争实践中提高本身素质与水平;冲刷社会积污,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二、封建繁荣时期:逃亡农奴组成城市——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组成部分;英法诸国农民起义虽被镇压而失败,但统治者也作了让步,促进了农奴制瓦解;反分裂,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抵抗外族入侵。  相似文献   

16.
(一) 十五世纪下半期,欧洲各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它们政治的统一准备了经济条件。诸侯割据、封建混战不已的西欧各国,包括那些尚未走完封建化道路的边远国家,大多数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恩格斯认为,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他说:“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1)政治上的统一促使西欧一些国家萌芽了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5岁即位,33岁在南征萧齐途中病故,在位29年。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其亲政后,继他祖母文明太后的革新,进一步对北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进行了比较深入彻底的改革,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对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以及促进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不仅如此,魏孝文帝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与才华。  相似文献   

18.
北魏与元朝教育制度比较研究穆岚北魏和元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作为一个尚处于原始和奴隶制中的民族,在进入较先进的汉民族地区以后,鲜卑族统治者和蒙古族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以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合拍。...  相似文献   

19.
从三方面论述了现代陶艺的化价值:现代陶艺是对工业明的负面影响的应对,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要;现代陶艺是对封建化压制艺术个性的反叛,反映了人类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现代陶艺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要、休闲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与他的祖母文明太后一起,对北魏社会着手改革,创立了均田制与三长制.文明太后死后,魏孝文帝进一步把儒家思想作为北魏王朝的统治思想,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其中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封建化改革的一项关键措施.太和十七年八月已丑(公元493年9月7日),魏孝文帝拓跋宏选择白露季节天凉之际,以讨伐南朝萧齐为名,率领三十余万大军,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大举南下,但一路上“霖雨不霁”,于九月庚午(公历10月17日)才行军到洛阳.此时,经过四十天的长途艰难跋涉的将士们已困乏不堪,不愿续继南进.魏孝文帝感到时机已到,便对随征人员说,这次行军规模不小,不能劳而无功,“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