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课文中同一课时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授课。观课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领略"异构"带给人们的视觉、听觉盛宴。同课异构给教者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一、"同解"教学教材不少老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3.
高传龙 《山东教育》2012,(17):20-21
"同课异构"是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它通常由一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基本流程通常是组织者确定教学的文本、课型、学生和执教者;执教者自主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或专家点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等。在上述过程中,不同的执教者用同一篇文本对学情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施教,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大多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李明 《教书育人》2012,(5):20-21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也许很惊讶和茫然。普通教师怎能与大师"同课异构"。这不是信口雌黄、痴人说梦吗?非也!与大师"同课异构"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方便高效。一、与大师"同课异构"的优点1.不受同轨班级多少的限制我们都知道,"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对同一授课内容进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82-86
"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以实习为契机、以同课异构为手段、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研究型教育实习"同课异构"的实践探索。设计了教育实习中"同课异构"实施的六个步骤,并选取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大四的师范生在小学教育实习中开展了"同课异构"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领域的同一课题,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不同教师实施各自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与不同理解和思考角度,同时凸现教师教学个性,彰显教学魅力。进而通过议课、评课,让参与的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成长,并在这种成长中,幼儿获得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7,(22):45-47
传统的"同课异构"是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包括"选定课题一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为了青年教师较快胜任教学,降低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程度,通过对传统的"同课异构"模式进行创新:"同一年级教师选定课题—同一备课组集体教学设计(备课)—个人教学再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从而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尤其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研究》课堂围观"十年一课"栏目的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同课异构不同于我们平时常见的形式,而是同一课、同一人,跨年度的异构,特别是这样的异构跨越于新一轮课改推行的十年间。我以为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过了对一堂课或一个文本的研究,它成为一名教师审视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透视课改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下很多教学研讨活动中,常常看到"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所谓的"同课异构",即由不同的教师就相同的课题,在同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中,用课堂表达各自不同的设计与思考。作为"观众",我曾多次参加过"同课异构"活动,观摩了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时的精彩纷呈;作为上课教师,我也曾和别老师一同进行过"同课异构"。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未曾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不过,作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参加这样的"同课异构"活  相似文献   

10.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课异构"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上课的结构和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演绎的教学系列活动。由于授课教师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情感体验不同,所以教学的结构、风格、方法和策略等存在差异。"同课异构"能使授课教师在对比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差异,并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同  相似文献   

13.
开栏语"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构思,运用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的是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也就是教师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同一个课题,进行多次设计、实践,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效果,提高专业反思能力。本期刊出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在一次次改进中,逐渐接近教学知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提升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新教研方式.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同."异"是指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途径以及风格."同课异构"既可以指选用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指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指同一学科、同一主题、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班级上出不同风格的课。笔者在所在学校正好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李允 《中国教师》2009,(15):37-39
<正>"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同课异构"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并非如某些教师所认为的只是"标新立异",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拟就"同课异构"的理据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希冀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萍 《辽宁教育》2015,(3):63-64
自新课程实验稿颁布以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而"同课异构"可以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课异构"意思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对同一节课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形成了同课而不同的教学构思。"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正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  相似文献   

18.
与一般的课相比,因同课异构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这种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一节课,三位教师在优化导入环节上做法不同。课例A温故知新,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留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受教师、学生、文本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实施者或者同一教学实施者着眼点不同,课堂自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同课异构不是刻意追求的产物,而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自然结果。正所谓"着眼不同,皆为风景"。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浅谈同课异构中"异构"的不同风景。  相似文献   

20.
"同课异构"是几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通过各种教学构想来进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间"背靠背"的教学设计——"手拉手"的集体备课——"面对面"的教学交流,达到认知优化与重组的建构过程。但同课异构在信息技术课堂并未得到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的观察与思考,寻求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