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提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要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2.
孙兆前 《中国教师》2020,(2):113-115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研究也表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对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抓住中学这一科学教育的黄金期,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一、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大纲,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做了如下描述: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可以看出,科学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2)对遇到的问题习惯  相似文献   

4.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养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务院在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对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宁教育》2012,(2):8-10
2011年12月6日为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9号)和《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提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要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8.
赵素芹 《考试周刊》2011,(80):193-194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养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务院在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政府于1985年着手制订了新的科学教育发展纲要《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以下简称“2061计划”)。受“2061计划”的启示以及基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低下的现状考虑,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了一项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美国的2061计划与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的目标都是让“全体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养”,但实施的对象却大不相同,美国2061计划  相似文献   

10.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科学素养明确界定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那么,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它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1]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高度重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王莉 《中学生物学》2012,28(2):34-3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06年3月20日由国务院印发并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其中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是《纲要》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生物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中学生科学素养包括了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可见,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的颁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强我国在当今世界的综合竞争实力,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四大基础工程之一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方案》,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主  相似文献   

15.
崔萍 《教育》2022,(10):79-8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指出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站在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看成是课程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机器人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各设区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省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0.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物科学史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渗透STS教育等途径,积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我们期望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