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网络的发展及盛行,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同时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新方法。这些语言紧扣社会热点,由此产生的"网络热词"也常常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大众网友的推崇。随着网络热词更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英译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之一。网络热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翻译时需综合考虑。本文以"佛系"这一网络热词的翻译为例,探讨网络热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热词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或一类社会现象的发生而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它代表当前社会最新动态的高度浓缩的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的一种新型变体。本文从模因论视角,通过网络热词自身特点和热词传播方式这两点来探讨网络热词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给力"一词成为2010年网络热词,以其多重内涵走红网络,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因而有必要从它的来源、含义、用法、传播方式以及与其他同义词的区别几个方面,分析"给力"一词.  相似文献   

4.
网络热词"屌丝"爆红网络,极受80后、90后年轻人的追捧。"屌丝"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词汇,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屌丝"一词强势模因形成的原因是其具有经济性、时尚性、合理性等特征。语言模因是网络热词得以复制和传播的潜在动力,利用语言模因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5.
我说2020热词     
云端青年、社交距离、内卷、打工人、报复性消费、后浪、乘风破浪、小镇做题家、凡尔赛文学……2020的网络热词极具年度特色,掀动社会诸多群体讨论与应用狂欢。讨论的声音过大,有些当事人的声音就被淹没了,比如当全网群嘲致敬"后浪"是一场爹味秀时,后浪本浪是怎么想的,却没有被听到。大学生对这些热词也有自己的经历、感受和看法,我们邀请2020热词推荐人来说出他们的心声,用他们的话说,这些观点"仅代表个人,非喜勿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越来越多地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要形神兼备地翻译网络热词,就要把握网络热词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研究网络热词的来源和特点出发,探讨了网络热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最近,"XX癌"成为网络热词,常用的是"直男癌"、"懒癌"、"钱癌"、"尴尬癌"、"屌丝癌"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癌"的新旧词义、所指对象、构词法,并联系社会、心理,深入挖掘"XX癌"成为网络热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网络热词"给力"成功从网络转型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一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现象的新理论,为人们理解语言及文化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热词"给力"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可得出"给力"的广泛模仿和使用是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热词"是热门网络词汇,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文化存在不容忽视,这些新词为我们提供生动表达的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如何保留其新意又不失其准确性,该文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网络热词的实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互联网语境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话语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文章基于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热词进行语用分析,揭示当代大学生日常网络用语中对质量、方式、数量和关系准则的违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会话含义,并通过对比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阐释网络热词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再现现实社会的生活,扩充语言内涵,丰富语言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神曲《忐忑》的热传,"忐忑"也成了当前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忐忑"的解释是:"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通过对人物"忐忑"心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性格,或表现文章的主旨,读来耐人寻味。一、最辛酸的"忐忑"在《故乡》中,当"我"见到一别  相似文献   

12.
网络热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绝大多数网络热词来源于对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带着幽默色彩和反讽意味。同时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也潜藏着民众对主流社会的反抗情绪,而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与后现代美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着重从网络热词的特征与后现代美学思想的联系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网络报刊频繁使用"大叔控""萝莉控""颜控""苹果控"等各种控的词汇,使"X控"成为大众热力追捧的网络热词。文章采用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相关思路从语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来解释分析网络热词"X控",并指出"X控"是当前流行社会文化中一种新式的对自我认知的投射,对当今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众多流行热词并不都是新造词语,而是固有词语经过词义演变而来。汉语固有词语在网络语用环境中发生变异,产生同原来固有词义相区别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热词"土豪"经历网络用语的浪潮洗涤,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发生改变,如今得到超强流行,是社会现实、人们心理与语言运行机制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豪"等流行热词词语生命力如何,这需要未来语用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现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日常词汇。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网络"热词"是对于一段时期内,特定社会现象的描述,在人群中产生心理共鸣,成为强势的流行语言元素。文章将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探讨这其中的原因,并对各类网络流行语作出分析,解释其意义、传播的原因以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表情     
网络热词为何那么热关注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热词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网络热词的英译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道夫 《新高考》2011,(11):8-11
一、"封杀"来了如果评出2011年高考热词,一定是"封杀"也。何谓"封杀"?封闭,杀死。考前,上海高考权威部门宣布:高考作文要"封杀"网络热词,包括"给力"。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形成热潮。人们热议纷纷。因而,这广而告之的"封杀",并未显出多大的杀伤力,上海的考生都规避了。  相似文献   

19.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热词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这些网络热词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的同时,也给对外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对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网络热词的翻译可使用直译、意译和音译的方法,以此让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最新的文化动向。  相似文献   

20.
网络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网民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其简洁、生动、奇异的创造魅力和年轻化、有文化、时尚化的时代特征,恰与当今大学生追求时尚的特质以及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要求相符;互联网及其主要使用者——年轻的高学历者是网络热词创造和传播的必备条件;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恰当运用网络热词做案例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