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乾明 《福建教育》2023,(26):18-21
<正>一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其组织开展要遵循文化规律。余秋雨先生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简单地说,文化就是集体人格,就是公共人生,它是由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构成的二元结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也可以分为“道”与“器”两部分,“道”就是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价值;“器”就是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加简明起见,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2日,北京中学正式开学.新诞生的北京中学,无论有多大的梦想,承载着多少的期望,都要摒弃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保持住一颗安静的心,静心做教育. 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何谓文化?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那么,培育好学校文化的种子,就是要培育好学校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与集体人格的种子,让这颗种子能润泽饱满,很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余秋雨曾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落脚于人,落脚于校园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引导过程中,以学校绿色理念为目标,让学生体验面向心灵的校园生活,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处布置润泽师生的言行。希望每一个师生具有健康、阳光、乐观的外在气质,具有端正、勤勉、创新的内在品质。一、"儿童立场",彰显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上对那些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的后进作文化素质点评时,众目睽暌之下,被观众现场指出念错别字。事后,余秋雨先生和此赛事文化考题的出题者陈斌做客新浪聊天,表示自己在“仁者乐山”的“乐”字上,发音没有错误。“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他认为汉字简化不仅要简化字体,还要简化异体字和异读字。余秋雨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曾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落脚于人,落脚于校园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引导过程中,以学校绿色理念为目标,让学生体验面向心灵的校园生活,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处布置润泽师生的言行.希望每一个师生具有健康、阳光、乐观的外在气质,具有端正、勤勉、创新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而文化,按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们的定义,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等。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包含了语言,某种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语言系统往往反映着文化的主题,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向它的成员传达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也有企业文化专家指出,习惯与文化密切相关,习惯是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文化是良好习惯的升华,良好的习惯就是企业文化。习惯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通过个体行为体现着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习惯养成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刘敏 《江苏教育》2008,(1):57-58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定义与传统的包含物质文化的定义最大不同之处是它更偏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其本质应该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学校文化由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构成,而其中,教师文化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力军,一种有着校园区域特征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不能仅仅看大楼盖得高不高,体育场大不大,校园美不美,更重要的是,要看名师多不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是学校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资源。从人本的理念出发,重新塑造先进的教师文化.是全新而且必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教师精神文化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教师发展的精神动力,影响和决定教师的精神面貌。用生命哲学解读教师精神文化,对增强教育的生命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教师精神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师生生活是重要基础,生命体验是理想方式,生命教育是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在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后来人才能体悟出古文化的精髓所在,才能明了前人的傲骨人格。语文教学,更是知识教学、学术研究和文化人格建设的相互渗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徐强 《现代语文》2007,(9):37-38
从对余秋雨散文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结合余秋雨的生活和学术背景,我们往往能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发现隐藏不住的文化动机一一对“健全人格”的追寻。找到并肯定这个文化动机,是我们认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散文具有一切令人喜欢的元素。在"文化热"时期,他领风气之先,既想知性的谈论历史,又想感性地咏叹情感,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曾是一代青年的成长符号。但朱国华先生给出的"余秋雨公式"是"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余秋雨的《洞庭一角》则是这种公式的样板之一,即用诗意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的文史哲学,以不加控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情感,用二者的结合写就一篇篇散文。而其散文对文史资料的随意性使用造成了许多知识的硬伤。  相似文献   

16.
“师训”不仅仅是一种学校行为,或者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一种校园文化的积聚和创新。“师训”应当与学校的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培训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时,教师便成为文化的自觉传播者、享用者,文化的气息便会飘逸整个校园。过去,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侧重于制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我们贯彻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是培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基于这种“学生观”,我们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对各种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文化含量厚重的课文,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高中第三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就是一篇积淀着深厚人文内涵,充溢着历史沧桑感的文章。《道士塔》一文,是余秋雨先生对20世纪初敦煌文物被盗这一…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对中学生写作提出建议“写作首先是练习一种与社会、与人沟通的方式,如果学会了很好的写作技能的话,实际上就学会了一种很好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学会了一种和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从余先生所说的一番话中可见写作技能的重要性。为此,对于教师来说,增强中学生写作技能的方法有必要再作探讨。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一面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新理念,继承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外,还可以参考和尝试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似游记,实际上体现着对现代事物的深刻反思,为浮躁的世界注入一抹宁静色彩。余秋雨的散文内涵有着高度的理性精神,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格的赞美,将感性、文化和情趣融为一体,推动着现代散文的辉煌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余秋雨散文中文化魅力的感知特点,接着重点从忧患意识、文化精神、人文气息和文化符号四个方面作初步评价,试图探索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动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上对那些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的后进作文化素质点评时,众目睽暌之下,被观众现场指出念错别字。事后,余秋雨先生和此赛事文化考题的出题者陈斌做客新浪聊天,表示自己在“仁者乐山”的“乐”字上,发音没有错误。“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他认为汉字简化不仅要简化字体,还要简化异体字和异读字。余秋雨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当时知道“仁者乐山”的“乐”字书面音念“yāo”,“我在评点的时候,还愣了一下,想要不要读‘yāo’。但我想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说并不知道这个读音,所以我最后才读了口语中大家熟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