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民事诉讼立法的局限性,司法实践中对诉讼权利制约的软化,诉讼欺诈案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利用诉讼的手段达到损害他人权益的目的无疑是对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忽略与践踏,对此必须严格禁止和防范。本文着眼于诉讼欺诈规制,立足于审判实践,试图从认知和识别诉讼欺诈出发,揭示了当前诉讼欺诈泛滥的深层原因在于规制法律的局限与缺位,并提出防范诉讼欺诈的司法阻却对策和完善规制诉讼欺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对诉讼欺诈案件中的当事人如何定罪处罚,理论界尚存争议。文章从对一例诉讼欺诈案件定性的刑法评析角度出发,讨论刑法第307条在处理此类案件中的作用。同时,对刑法第307条的立法缺陷以及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现行立法未能明确价格欺诈的数量认定、受欺诈人方面的构成要件、处罚力度达不到有效规制效果等现实问题,我国价格欺诈立法应当从形式认定、数量认定、要件构成等方面清晰界定价格欺诈行为,并引入或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刑法规制制度以及公益诉讼制度,以切实有效解决价格欺诈问题。  相似文献   

4.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本身带有的复杂性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其也无明文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和处罚结果差异甚大,刑法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在目前刑法尚未作出专门评价的情形下,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又因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独特性,以诈骗罪论处不足以全面和准确评价之,我国刑法应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5.
证券欺诈行为乃证券市场一大公害,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均对其加以严格的法律规制。但各国反证券欺诈立法概要、证券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又具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中,诉讼欺诈行为表现为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企图诱导或者已经诱导人民法院误判,依靠法院的强制力达到其非法目的的行为。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侵害客体的双重性,在国外和我国对其定性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在目前司法条件下,应当对诉讼欺诈行为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定性。  相似文献   

8.
廉成 《华章》2012,(18)
恶意诉讼近年来频有发生,其存在不仅极大的浪费司法资源,严重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亦使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捍卫公平正义的理念大打折扣,然而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当下在我国仍为空白,本文旨在进一步明晰恶意诉讼的概念,同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义上讲,诉讼欺诈中恶意者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开启或参与诉讼,既侵犯了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又侵犯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权。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侵权刑事责任的主体,也即诉讼欺诈的主体,是在形式上处于对立地位的诉讼参加人。通过比较法研究发现,宜将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类型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  相似文献   

10.
以参考各国具体刑事立法为例为起点,认为在各国立法中,诈骗手段一般划分为以事实进行的欺诈和以价值进行的欺诈两大类型。对以事实进行的欺诈进行讨论时,又将焦点集中在对事实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上。从理论上简析了以事实进行欺诈、以价值进行欺诈的问题,分析了诈骗手段中认识错误和主观心态等问题,通过处分意识与主次分析之对比考量,推出认定侵犯财产罪此罪与彼罪的本质时,犯罪手段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权期待权理论,对执行程序中不动产买受人的权利进行优先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买受人往往采用确权之诉或执行异议之诉两种途径来救济,由于对确权之诉和执行异议之诉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关系理解不准确而产生诸多问题,致使买受人物权期待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研究认为,执行程序中要明确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为给付之诉,执行异议之诉的目的就是确定是否停止对标的物的强制执行;买受人不能通过确权诉讼或者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主张确权来救济,执行异议之诉裁决不会导致物权变动,只能通过执行异议之诉实现对标的物停止执行后,再另行提起给付之诉来完成物权的最终变动。  相似文献   

12.
诉讼标的理论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民事诉讼程序规范化、精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在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类型是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国外行政诉讼类型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我国的行政诉讼可以依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和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分类。根据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不同,行政诉讼分为行政相对人诉讼、其他利害关系人诉讼、公益诉讼和机关诉讼。根据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行政诉讼分为形成诉讼、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其中形成诉讼包括撤销诉讼和变更诉讼,给付诉讼包括课予义务诉讼和一般给付诉讼,确认诉讼包括积极的确认诉讼和消极的确认诉讼。  相似文献   

16.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在民事诉讼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来完善民事诉讼立法,文章从法理和现实的角度对民事诉讼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对民事诉讼立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侦查程序不具有真正的诉讼形态,而属于一种典型的超职权主义的、行政化的单方面追诉活动.为了实现诉讼程序的正当化,保护涉讼公民的合法权利,应通过引入司法权保障机制和确保辩护方的诉讼主体地位来对我国现行侦查模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8.
自认的性质问题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存有较大争议。一般英美法系国家将自认规定为传闻证据,认为它是证据的一种;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我国学者对此也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自认是当事人陈述,有的认为自认是证据规则,有的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争论主要从两个方面介入:一是根据自认与证据的关系来分析自认的性质;二是把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并对自认的性质进行分析。在介绍各种主流学说的基础上,分析自认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顾布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秉承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保障公民起诉权、申诉权,以及诉讼权利行使方面与现行《民事诉讼法》相比有着新的贡献;但是仍然存在诸如检察机关监督权利狭窄、小额诉讼程序不完善等不足之处,亟待立法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