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险社会”以其不稳定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日益引起了当今人们的关注及反思。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步入风险的高发期,风险社会问题频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因此加强风险社会视域下政治认同的教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鸟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探讨了这一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以现实社会风险重要的一个维度——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探明了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对象、“现代风险”与“传统灾难”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哲学根源等内容。进一步揭示出在中国研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稍有社会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各类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意外事件、群体性社会突发事件频发……。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断言:中国社会已步入一个“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是风险性。“风险社会”理论家警示,“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人们对社会风险本身和“风险社会”理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风险”对和谐社会产生负价值,“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正价值。深化“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对分析和应对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所可能遭遇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有助于提高风险认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发展期,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矛盾突发期、高发期。如何寻找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摆在中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严峻课题。为此,中央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化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任何国家治理重大决策的厘定和实施,都需要寻求学科的支持。其间,如何将公共关系这一“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的学科迅速介入到社会管理中去,并使其发生巨大作用,是我们目前急需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制造的风险"--吉登斯现代性条件下的风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越来关注风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人类自身“制造”出许多风险,而且人们在应对这些风险的时候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利用,由此引出诸多问题。吉登斯对现代性条件下的风险观其重点实际上也是放在“制造的风险”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的关于中国有无市民社会及其名称认定的争论。通过理论的辩驳和事实的考察证明,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只存在国家一社会分离意义上的“社会”,且应正名为“民间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市民社会研究不致发生与原初理论的背离,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阶段。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规范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这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不期而遇,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并滋生社会风险。为了把社会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改革的社会成本与代价不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有必要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面临的危机和转拓契机。本文概述了风险社会理论的脉络和核心内容,并由此分析了它对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已经步入风险时代.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破坏性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甚至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而传统的社会政策已无法应对风险时代的挑战,急需实现新形势下的转型.因此,新的社会政策制度应该规范健全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实现政策倾斜,并最终建立应对风险时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在遭遇现代社会风险的威胁、挑战和考验。人们对现代社会风险的追究往往以对现代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以及经济理性的批判和清算为核心和终止点。其实。现代社会风险不能完全归罪于科学进步和技术操作的后果.价值观的阙如让科学-技术-经济联盟所形成的急速前进的“卡车”既没有方向盘又没有制动器.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介入和有所作为在当代显得异常紧迫。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于促使人类理性的致思路径基于对人生“意识”“意义”“精神”的反思和检视.其根本旨归在于使现代社会更加道德化、理智化、人性化和方向化。  相似文献   

15.
“非典”流行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是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非典”流行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异,“非典”流行事实上打断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社会缺乏自救能力,也无可以自救的组织资源。才使国家有了大规模介入社会的可能.国家不得不依靠强化政府权力的方式和传统的动员渠道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也在事实上强化了对中国社会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或者社会传染病时,能否不以伤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为代价?“非典”之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应建立在公平、平等、民主、自由与正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从内、外控两个角度对董仲舒的社会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循环论的严谨性、适用性。董仲舒的循环论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控制的模型,其“天人合一”和“大一统”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的提出近年来引起热议,风险社会所勾勒出现代社会的灾难性图景促使刑法学界试图提出风险刑法来应对风险的侵袭.但是综合风险刑法的观点,其对风险社会的理解出现谬误,导致风险刑法失去理论根据.需要通过对风险社会理论的阐释,分析风险刑法在理论构建时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层次谬误,对其以来的理论前提进行“证伪”才能揭示风险刑法的“伪命题”实质.  相似文献   

18.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5月14日做客“华大讲堂”,提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社会风险加大的问题,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题为“社会转型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报告中,龚维斌在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的几个转变后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一直处在一个“变”字当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改革开放后的这些转变历程来看,我国的社会风险在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国社会资本的类型及其生成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资本如同物质(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在总体上是一个中性概念,当它处于不同层面利用于不同主体时会显现出它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来。对于转型中国来说,社会资本的生成条件和机制有其特殊性一面:政治上“体制洞”的存在,市场因子的渗透,“单位制”、“身份制”的相对弱化和伴之而来的“社区制”、“契约制”的进一步发育,经济和化上的“多元化”态势,以及民族内部传统信任和互惠机制等等都催生了传统性社会资本和现代性社会资本的繁荣和兴盛。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或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的作用,所以需因势利导,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抑制传统性社会资本的消极性并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社会理论体现了风险的社会性、制度性以及责任性等三个方面。根据该理论,分析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人口的社会归因性以及政府责任模糊性的结论,剖析了政府责任模糊的归因.驳斥了政府“政府财力有限”的观点,指出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中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充当“运动员”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