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艳琴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50-52,159
禅门中禅师常引用世俗生活中的衙门俗语来开示佛法。这些俗语在进入禅门的语境之后,又被添加出崭新的宗门义,使其语义更加扑朔迷离。究其原因,乃是禅师对学人悟道情况的勘验类似于衙门中县官对犯人犯罪情况的审判,故禅师才能以衙门中县官自比,也才能借用其审事断案的俗语来表达禅意。今从衙门俗语的研究入手,探讨这些俗语在禅籍文献中的深层含义,分为审事断案、捉贼公干、制度体例三类。  相似文献   

2.
与战争有关的俗语俗谚,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繁衍着。它们在被禅门师徒引用进禅籍文献时,又被添加出特殊的宗门含义,使得这些常用俗语的含义在禅籍文献中变得扑朔迷离。围绕这些战争俗语在禅籍中的使用情况,可将之分为战前类俗语、战中类俗语、战后类俗语,并对其具体的宗门含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程五一 《师道》2011,(7):44-45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禅宗公案,是古人悟道的记录,是“一种建立判断标准的众所周知的文献”,凭借它可以测验禅悟的正确性,它常是禅师说的话或对问题所作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依《秀峰禅师行录》,文章对明代禅宗高僧秀峰禅师的行止加以述评,以弘扬阳明山禅宗文化。文中涉及到了秀峰的出生、成长、出家、悟道、勘验、坐化等,秀峰志向远大,自主自信,苦行悟道,精进静养,真身不坏。正是由于出现了秀峰这样的禅师,阳明山的佛教的影响力才更加深远。秀峰七祖的遗迹成为人们来山礼佛的神圣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依《秀峰禅师行录》,文章对明代禅宗高僧秀峰禅师的行止加以述评,以弘扬阳明山禅宗文化。文中涉及到了秀峰的出生、成长、出家、悟道、勘验、坐化等,秀峰志向远大,自主自信,苦行悟道,精进静养,真身不坏。正是由于出现了秀峰这样的禅师,阳明山的佛教的影响力才更加深远。秀峰七祖的遗迹成为人们来山礼佛的神圣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6.
“参”作为禅宗重要的方法论范畴,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意蕴。禅门中人毕生的参禅悟道,就是力求一朝开悟,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内在生命)。而参禅悟道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践行工夫,修行是手段,参禅是方法,悟道才是目的。禅门的遍参、久参、参验等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启示作用,它强调通过亲身阅历,亲自体验,加深审美感悟,不断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以体悟宇宙人生和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啐啄之机     
在孵化前,雏鸡总是在鸡蛋里啐,而母鸡就在外边啄,如此方能让小鸡顺利出世。 禅宗里有一位镜清禅师,常以这个比喻来开示弟子。他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有啐啄同时用,方称衲僧。”意思是出家之人学禅.既要师傅开导,又要自己努力悟道。内外一起用力才能冲破阻碍,“一啐一啄”是师徒之间最好的教授学习之法。  相似文献   

8.
当代海内外学人对《坛经》(以及禅宗)美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解为如下三大方面去了解:一、研究禅师言教与禅门活动本身具有的美学涵蕴与美学特质;二、研究禅宗哲学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关系;三、研究禅宗哲学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坛经》美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很大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开拓。  相似文献   

9.
禅悟与经教     
禅宗强调顿悟成佛,但是慧能及其弟子以及后来的众多禅师都非常重视对佛教经教的学习,这从悟道的因缘上来说是有其深刻的原理在。因此,即使上上根性的慧能及其弟子们也不能僭越。后代禅宗大师们呵佛骂祖的论,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望文生义则往往造成狂禅之歧途。  相似文献   

10.
禅悟与经教     
禅宗强调顿悟成佛,但是慧能及其弟子以及后来的众多禅师都非常重视对佛教经教的学习,这从悟道的因缘上来说是有其深刻的原理在.因此,即使上上根性的慧能及其弟子们也不能僭越.后代禅宗大师们呵佛骂祖的言论,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望文生义则往往造成狂禅之歧途.  相似文献   

11.
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在与超字辈僧人同参法会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上层僧人的趋炎附势,对其投机钻营的行径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推断:弘历少年时代形成的佛教观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这无疑影响了他即位后施行的佛教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抄本《钵中莲》是一部民间宗教剧。剧名本身就极富有宗教意味:钵,为僧人食具;莲,莲花,西方极乐世界的宝花。钵中莲花开,意味着僧人得道成阿罗汉。剧作本身生动地反映了万历时期民间宗教思想:既融合了弥陀净土思想、禅宗思想与白莲教、罗教教义,又杂糅了释教和儒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僧们个人素质好,天赋高,他们或具有英豪的气魄,或聪慧绝伦,或思想深邃,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选择出家主要是因为宿缘和为佛教义理所吸引,而不是因为社会动荡逃避社会。禅僧出家使得中古社会精英分流,对唐末五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菩提达摩,古天竺高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中国禅宗初祖。他的主张和修炼方法,后经多位高僧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加以改造,使其适应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形成中国禅宗文化,并传至欧美、日本、韩国、朝鲜等地。  相似文献   

15.
"雪窦禅"因雪窦寺及其住持僧而确立,屡见于唐宋以后的诗歌作品。先后弘法于雪窦寺的著名僧人,自唐至清代不乏人。声名最著者当为永明延寿和雪窦重显,而"雪窦禅"却主要与雪窦重显有关。"雪窦禅"为僧人和文人所共参,而在文人的诗里,雪窦禅的内涵已被泛化为参禅悟道和回归自然两个层面的意义,遂成为文人修心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滓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明朝时期,钱谦益由于受当时讲佛谈禅的社会风气影响,少年时期就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在他广泛的交游之中,与佛道僧侣的交游则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此能够进一步了解钱谦益热衷于交往佛道僧人的原因,以及与佛道僧人交游对其佛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反映钱谦益与佛学相关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8.
从现存唐代诗僧的诗作来看,僧诗中与生活场域也即居处相关的作品较多。这些诗提到的诗僧居处有三类:一是山林与江湖,即大自然;二是禅院,也就是诗僧的起居之处;三是厨房。唐代诗僧们在这些场域之中禅意地栖居。生活场域对诗僧及其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一在于它影响了诗僧的诗风,其二在于它是僧、诗、禅交融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佛教禅学对诗的影响,首先是对人的影响。由于受禅学思想浸染太深,王维在游览山水及与高僧交往中,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的田园山水诗,在亦官亦隐中完成了从佛教禅学向华夏美学的转化,也因此成就了其别具一格的中国禅诗。这种诗风,对唐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佛教禅学对诗的影响,首先是对人的影响。由于受禅学思想浸染太深,王维在游览山水及与高僧交往中,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的田园山水诗,在亦官亦隐中完成了从佛教禅学向华夏美学的转化,也因此成就了其别具一格的中国禅诗。这种诗风,对唐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