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尤平 《天中学刊》2009,24(4):91-93
哈代和张爱玲都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表现现代意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有着"原生态"描写、荒原意识与忧患意识,从而体现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作家自身对现代文学贡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最具代表的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女性思维。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表达着一个成熟深刻女性思维作家对女性平等的渴望,她希望女性能够真正意义上摆脱文化、历史及生理等方面的不平等枷锁,真正实现自由自在的追求人生。张爱玲作品中开始全面深刻的审视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代表着其女性思维的成熟,深刻全审视与女性思维之间相互促进,使得张爱玲的女性思维不断的深化。在此次论文中,将对张爱玲的女性思维产生背景、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张爱玲女性思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结合女性自身独特体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描绘了女性身份的困境体验。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女性个人情感、身份选择以及话语权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门罗的《忘情》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主题和写作手法上均有相似性,主题上的相似性在于同是书写战争时期女性的孤独处境,差异性在于一个是隐形书写,一个是显性书写;写作手法的相似性在于留白艺术的运用,差别在于一个是服务于结构,一个是服务于内容。相似性中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两部作品相似又相异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5.
阿袁小说以华丽的文笔、独特的选材、细腻的心理描写强势闯入读者视野,并获多项大奖,其小说风格有古典之美,有张爱玲小说的味道,属于学院派作家的谱系。本文以叙事学原理来分析阿袁小说的视角、结构、话语和风格等。  相似文献   

6.
李汀  文锶 《海外英语》2013,(23):145-146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闪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翻译家的身份并未受到重视,其译作也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探索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意义,将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与同期其他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其女性身份和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中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7.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沦陷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离开了当时的主导话语,张爱玲的女性小说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也表现了历史的悲剧。她的作品描绘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具有苍凉的真实感。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主题: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来源于张爱玲成熟的女性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作家,作品中必然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本文从“原生态”描写、荒原意识和荒诞意识来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质素,从而体现出作品对待统文化的超越和作家自身对现代文学贡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向来对人们将她与张爱玲并提的说法不以为然。从选材视角来看,二人作品有着较深层次的相似性:表达上海这个城市的韵致、心境,探讨女性欲望与命运的关系,选择平凡人物的琐碎人生。这种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作家不自觉的继承和自觉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和张爱玲都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他们巧用工笔、对比手法及人物视角勾描人物肖像,彰显出人物肖像描写语言之同;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淡化主观评价,灵活运用意象.从而凸现出自己在肖像描写语言方面的独特构思与创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她奇迹般地成为上海沦陷区新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并于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内外形成新的“张爱玲热”。她的作品对人性中的虚荣、自私、嫉妒、情欲、金钱欲等都有深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40年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系列去势的男性形象,从而使一贯被视为他者和失语者的女性得以确定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男性角色,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男性权威的衰落和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论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作为一个与男性一样平等,一样具有人的权利与欲望的女性,她拒绝接受男性视觉下的女性神话:美女神话,贞洁神话,母爱神话;张爱玲作为一个对女人这一性别有着清醒体察的女作家,她打破了同时代女作家女权视觉下的叛逆神话、知识神话、革命神话。她的写作立场是女人而女性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为现代女性文化学掀开了一个妇女性内囿的阴暗心狱,提示出千百年来文化积淀形成的女奴依附心理痼疾是影响女性自身解放的思想重压和禁锢,作家理性审视女性自身,揭露与批判毫不留情,具有性别批判的深化作用,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拓向更深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并非是一位纯文学作家,她常常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政治批判。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张爱玲试图将政党与国家分离开来,以超越政党政治和国族政治的个人主义的立场进行自我的言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张爱玲的思想中表现出的是自由主义的政治意识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以女性言说的文学立场叙述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故事,作家以悲悯的心态描写了不同女性迥异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的角度探讨和追求特定时代作为人的女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除了是一名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文章选取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这部作品异化策略为主,其他策略为辅的翻译策略,并研究了这一翻译策略的成因及其译者作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